1. 国家发改委与相关部门推进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准备工作。
2. 第一批符合“两重”建设要求、可立即下达投资的重大项目已梳理完成。
3. 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做好项目筛选、实施、督导评估和改革任务落实等工作。
4. 加快“硬投资”项目筛选和下达,加强资金统筹,推动项目开工建设。
5. 加快“软建设”政策出台,以改革和创新思路破解深层次矛盾。
6. 加强实施效果跟踪评估,定期调度项目进展,推动高质量建设实施。
1. 宁夏将重点打造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2. 宁夏将推进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新兴产业与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3. 宁夏将把数字经济作为发展增长极,打造“中国算力之都”。
4. 宁夏将以产业创新推动能源转型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
5. 宁夏将建设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抽水蓄能电站、氢能生产重大项目,打造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1.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2.7%。
2. 中国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产业发展壮大是因应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
3. 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达约4500万辆,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GWh,均远超目前全球供给能力。
4. 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优势来自于超前的产业布局、持续积累的技术品牌优势、完备的产业体系。
5. 中国新能源产品广受海外市场青睐,凭借优质产品、促进需求升级、加快技术迭代,中国优质产能也在不断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6. 美国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本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中国冲击论”“中国威胁论”,意在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为本国谋求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和市场优势。
7. 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排他性地补贴美国消费者购买的电动汽车,具有明显的歧视性和贸易保护主义性质。
1. 德国“隐形冠军”大部分在中国设有分支或有中国合作伙伴
2. 德国“隐形冠军”计划在2025年将中国研发力量翻番
3. 中德未来合作重点是联合研发和供应链融合
4. 利勃海尔有三种成功的中德互补型合作模式:技术合作、投资及双品牌运营
5. 欧绿保集团自2018年至2023年新增在华投资或扩建项目3至4个
6. 中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累计约139万亿元
7. 中德绿色低碳领域合作成果丰富
8. 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为119亿欧元
9. 德国企业中有19%在中国投资落户
10. 德国“隐形冠军”值得中国企业“取经”之处包括打造技术壁垒、提供定制化服务和坚守长期战略定力
1. 江苏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14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19.4%,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
2. 溧阳一号公路采用顺应自然地貌、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既满足交通需求,又保护原有地貌。
3. 沭阳县新河镇月季花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公路的支撑,整合了分散资源,带动了产业升级。
4. 南通市三星镇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物流园区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农村公路串联市场、企业,保障物流运输。
5. 苏州环太湖公路四省两市合作打造,串联环太湖13个著名景区,开通33条毗邻公交线路,推动文化和旅游进一步融合。
6. 吴江区利用环太湖公路上的文旅地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拉动了文旅经济的发展。
1. 旧空调以旧换新,优惠后价格5000元左右。
2. 部分省市对绿色智能家电以旧换新提供补贴,最高可达1000元。
3. 苏宁易购以旧换新订单同比增长超129%,绿色节能家电销量占比提升11%。
4. 4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3.5%,销量占新车销量的32.4%。
5. 购买新能源乘用车可获得1万元补贴。
1. 推动规模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能源体系智能化,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2. 煤炭行业要增加生产供应弹性,增加产能储备和弹性生产能力,兜住能源安全底线。
3. 煤炭行业转型升级,数字化自建模式正发生改变,煤炭企业可以购买服务方式享受高标准的数字化服务。
4. 煤炭业数字化转型趋向以数据价值为驱动,传统矿工将向“新型矿工”转型。
1. 云南工业“新三样”增长强劲:新能源电池 23.7%、硅光伏 29.5%、绿色铝产业 26.4%,贡献率达 32.9%。
2. 云南 1-4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6%,4 月份增长 8.6%。
3. 云南 1-4 月新能源发电量增长 77.6%,占规上工业发电量比重 24.5%。
4. 云南 1-4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3%。
5. 云南 1-4 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 5.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 40.4%。
6. 云南 4 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 0.3%,环比上涨 0.3%。
1. 安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2023年营收达6121.9亿元,两年翻番。
2. 光伏制造业营收超2900亿元,全国第3位。
3. 安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3家,省级平台364家。
4. 安徽2023年落地项目1350个,总投资额1.19万亿元。
5. 安徽坚持产融一体,金融赋能日益增强。
1.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创新、质优、先进
2.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为高质量发展蓄力,打开发展新空间
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值占GDP比重由2014年的8.2%增至2023年的8.4%,年均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4.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4年的7.6%升至13%以上
5. 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由2014年的21.6%升至41.5%,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60%
6.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