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RC外部版V3.1
大数据优选每日重点财经资讯
共 1411 篇文章

标签:风电设备 第31页

澜湄国家将加强可再生能源合作,通过多元模式实现共同目标,促进沿线农业低碳发展。

1. 澜湄国家将在可再生基础设施合作中发展更多样化的模式。 2. 老挝专家布曼尼万提出,澜湄国家应共同推进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合作,实现共同目标。 3. 昆明市在中老铁路建设中通过采取绕开环境敏感区域、设计生命通道、加强生态修复和优化施工方案等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4. 中老铁路推动了沿线农业产业低碳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促进对话交流和政策沟通。 5. 柬埔寨经济增长带动能源需求提升,柬埔寨希望与澜湄国家合作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

计划2024年能源消耗、碳排放分别降2.5%、3.9%,非化石能源占比达18.9%,节能改造减碳约5000万吨煤。

1. 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 2.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 3. 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 4. 2024年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 5. 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 6. 2025年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

中国可再生能源2024年一季度装机占比92%,技术领先世界,面临独特应用模式技术路径挑战,储能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深度融合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1. 2024年一季度,中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6367万千瓦,占比高达92%。 2. 我国新能源技术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实现从跟随模仿到引领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3.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着探索适应我国新能源独特应用模式的技术路径的挑战。 4. 新型储能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 5. 新型储能产业需要“源、网、荷、储”深度融合,“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6. 新技术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积极支撑。

非化石能源将成中国能源主力,煤油消费达峰后下行,2060年氢能产业规模达4.6万亿,2024年能源化工需推碳中和和化工新材料。

1. 非化石能源将于2045年前后成为中国能源总量供应的主要来源。 2. 中国煤炭消费量有望于2025年前后达峰并下行,石油消费量预计2027年前达峰。 3. 2060年中国氢能产业规模将达到4.6万亿元人民币。 4. 2024年能源化工产业需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

供应链碳排放巨大,绿色工厂产值显著增长,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多领域覆盖,碳足迹成为产品出海绿色通行证,碳足迹管理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分析。

1. 供应链碳排放为企业直接排放的5倍以上。 2. 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将在2030年超过40%。 3. 建设可持续基础设施涉及能源、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 4. 产品碳足迹已成为产品出海的绿色通行证。 5. 碳足迹管理涉及产品各个环节的碳排放量分析和评估。

山西出台碳达峰碳中和方案,首批试点城市和园区确定,探索煤炭产业降碳途径,创建零碳产业示范区,能耗双控居全国前列,创建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

1. 山西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2. 太原市和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 3. 山西谋划了源头降碳、重点降碳、多元降碳、规模降碳等4方面13项具体举措,探索煤炭产业全链条降碳途径。 4. 山西遴选确定了首批8个试点单位创建零碳(近零碳)产业示范区。 5. 山西2021年至2023年能耗双控工作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6. 山西择优选择25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创建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

发达国消费碳排高于生产碳排,中国贸易隐碳强度下降83.3%,全球减碳需各国合作加强消费端碳核算体系。

1. 主要发达国家普遍消费端碳排放高于生产端,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 中国消费端碳排放低于生产端,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下降83.3%。 3. 中国2021年因钢铁和光伏产品贸易分别承担其他国家二氧化碳净排放量1亿吨和2.5亿吨。 4. 全球减碳目标需各国携手共进,加强消费端核算方法学研究,扩大研究产品覆盖度,构建全口径碳计量技术体系。 5. 未来将开展面向国际合作、优化核算方法、建立全口径碳排放数据库等研究。

制造业等投资增速较快,国家支持更新设备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有效投资和高质量发展。

1. 制造业、基础设施、高技术产业及重大项目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对投资增长的贡献明显。 2. 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各地积极响应,相关投资需求持续释放。 3. 去年专项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1万亿元国债已全部下达,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开工建设超过70%。 4. 政府将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第一批项目已准备就绪。 5. 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落实设备更新方案,培育新兴产业,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投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