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RC外部版V3.1
大数据优选每日重点财经资讯
共 1411 篇文章

标签:风电设备 第141页

安徽阜阳南部65万千瓦漂浮式光伏电站全容量并网,年均发电量约7亿千瓦时,每年节约标准煤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8万吨。

1. 安徽阜阳南部风光电基地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全容量并网。 2. 总装机容量65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约7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8万吨。 3. 项目总计规划了1.3万多亩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来建设漂浮式光伏电站,实现水体环境改造。 4. 安徽阜阳南部120万千瓦风光储基地是中国长三角地区首个新能源大型风光基地项目,采用风电、光伏、储能、沉陷区治理有机结合的新能源基地化开发模式。

2023年1至11月,中央企业实现利润2.4万亿元,投资4.1万亿元,研发9000多亿元,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国企改革深化,着力提高质量效益。

1. 2023年1至11月,中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万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万亿元,研发经费投入9000多亿元。 2. 现代化产业布局全面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力度空前。 3. 科技创新力度明显加大,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加强,高质量创新成果加快推出。 4.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启动实施,累计提出落实举措1.8万余项,超前实施改革措施近2000项。 5. 着力提高质量效益,扎实推动高质量的稳增长,切实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持续加强精益化运营管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新疆昌吉州木垒县风光电基地项目投产,年发电26亿千瓦时,年节约标煤8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38万吨。

1.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的戈壁上,集中连片的太阳能光伏板似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汇聚到附近的光伏电站汇集站。 2. 华电昌吉木垒105万千瓦风光基地项目,成为中国第二批沙漠、戈壁、荒漠大基地项目,也是新疆首个全容量并网、同期投产整装容量最大的基地项目。 3. 项目投产后,每年可新增绿电26亿千瓦时以上,年节约标煤超过8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8万吨。 4. 昌吉州风、光资源丰富,消纳能力强,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5. 昌吉州已建成风电、光伏装机规模810.8万千瓦,在建风电、光伏装机规模2693万千瓦。 6. 新能源产业强势增长,吸引了光伏和储能等配套产业落地昌吉。 7. 昌吉州木垒县已建成并网风光电装机规模608万千瓦,新能源年发电量突破百亿千瓦时,占全疆十分之一以上。

中广核烟台招远海上光伏项目开工,预计年均发电量6.9亿千瓦时,将减少标准煤消耗20.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3.2万吨。

1. 中广核烟台招远海上光伏项目正式开工,预计年发电量约6.9亿千瓦时。 2. 项目位于山东省招远市北部莱州湾海域,总规划面积约6.44平方公里,建成后预计年平均发电量为6.9亿千瓦时。 3. 项目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适应海洋特殊环境的双面双玻高效单晶异质结组件。 4. 项目是山东省首批竞配的十个海上光伏项目场址中水深最深、建设难度最大、开发条件最复杂的场址。 5.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平均发电量为6.9亿千瓦时,等效年减少标准煤消耗约20.7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53.2万吨。 6. 该项目是中广核倾力配置资金、技术与科技研发资源,率先实现400兆瓦海上光伏项目开工建设的项目。 7. 未来,中广核将持续发力在鲁海上新能源建设,全力打造千万千瓦“风光储渔”海上新能源产业集群。

2023年全球气温升幅已达1.4摄氏度,气候危机严峻,极端天气高发,COP28聚焦公正转型,但实际行动与共识之间存在差异,真正转折点尚未到来。

1. 2023年是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全球气温升幅已达1.4摄氏度,距离《巴黎协定》的1.5摄氏度目标越来越近。 2. 极端天气事件高发频发,气候危机的严峻性与日俱增。5个气候“临界点”有可能被触发,对关系人类生存的自然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3. 极端天气给各国经济发展、粮食供应、能源安全等带来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面临双重任务,经济和技术能力都不足以应对气候变化。 4. 全球气候行动的机会窗口已十分有限,加紧兑现承诺、加速转型创新和加强团结合作是推动气候行动的关键因素。 5. COP28取得的进展包括,明确了要“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统中转型脱离化石燃料”,提出到2030年,将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产能增加2倍,50家石油公司承诺减少甲烷排放,以及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等。 6. 应对气候变化的真正转折点还远没有到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依然有增无减,到2030年,全球恐将面临升温2.5℃至2.9℃的情景,将升温控制在1.5℃的可能性仅有14%。 7. 目前,发达国家实际行动与共识之间存在差异,减排和出资力度不足,而发展中国家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支持的缺口巨大。 8. 一些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出现倒退,化石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不减反增。 9. 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阻碍减排产品及技术在全球的推广,破坏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努力。 10. 发达国家“历史欠账”仍未兑现,仅有1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承诺,远远不够。 11. 非洲国家在COP28上寻求财政和技术支持,敦促落实援助承诺。 12. 国际社会应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降低绿色低碳技术的成本,加快技术部署速率。 13. 应对气候变化,迫切需要各方践行多边主义,加强团结合作,在接下来的关键10年加大行动力度。

昌吉市产业发展蓬勃,带动就业、形成产业链、实现技术创新、扩大产能、培育产业集群、实现经济增长、吸引大量投资。

1. 新疆东方电气新能源有限公司二期风机叶片后处理项目投产后,可带动当地600人就业。 2. 木垒县已引进54家企业,形成风机叶片、主机、逆变器等风光储产业链条。 3.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推动±800kV特高压柔性直流输变电技术、世界首台套±1100kV换流变压器、±800kV干式直流套管国产化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实现自主研制。 4. 新疆中瀚顶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计划2年内把产能从15万吨扩大到30万吨。 5. 昌吉市各县市均建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已形成现代煤电化工、硅基铝基新材料、纺织服装、新能源及装备等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6. 昌吉市前11个月,实现规上企业增加值806亿元,同比增长9.9%。 7. 昌吉市今年累计签约92个项目,签约金额超2140.7亿元。

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2023年风电、光伏装机容量高达5.6亿千瓦,并启动碳交易市场位居全球第二。

1. 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主动提出“双碳”目标,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 2. 2023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分别达到4.4亿千瓦、1.2亿千瓦。 3. 中国已启动碳交易市场,且交易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厦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超千亿,厦门大学参与科技创新合作,与多家公司签约。

1. 厦门市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厦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重点培育、持续发力。 2. 相关产业规模已超千亿元,宁德时代、中创新航、海辰锂电、厦钨新能源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百亿级项目落户厦门。 3. 厦门市与厦门大学加大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建设了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 4. 嘉庚创新实验室与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华电集团福建分公司、华电集团辽宁能源有限公司等公司签约。

2022年长三角地区经济稳健、社会进步、环境优美,总体发展的指数值为129.5,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超24%,创新引领、绿色共保分项指数进步最快。

1. 2022年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为129.5,比上年提高1.6,与2015年相比,年均提高4.2。 2. 创新共建、绿色共保分项指数上升最快,年均提高超7.0。 3. 示范引领、协调共进和民生共享分项指数平稳提升,年均提高约4.0。 4. 从经济规模看,2022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为29.0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4.1%。 5. 从财政收入看,长三角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5年的2.08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8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从13.7%提高至14.0%。 6. 2022年长三角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938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3%。 7. 2022年长三角区域新增发明专利超过21万件,每万人新增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5年的3.9件提升至2022年的9.0件。 8. 长三角区域铁路路网密度达到380公里/万平方公里,比2015年底增长38.8%。 9. 上海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28:1缩小到2022年的2.12:1, Jiangsu由2.29:1缩小到2.11:1,浙江由2.07:1缩小到1.90:1,安徽由2.49:1缩小到2.31:1。 10. 2022年长三角区域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41.5%。 11. 2022年长三角41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3.0%,比2018年上升8.9个百分点。 12. 2022年长三角区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7.4%。 13. 2022年长三角区域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5.07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72.2%,占全国比重为35.8%。 14. 2022年长三角区域实际利用外资759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40.1%。 15. 2022年长三角地区间铁路货运流量3839万吨,比2015年增长31.5%。 16. 2022年区域内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1.89万元,比2015年增长54.7%;每千人拥有三甲医疗机构床位数为1.66个,比2015年提高46%。

2023年11月,我国进出口总额3.7万亿元,出口结束连续六个月的下降态势,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出口增长41.7%,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做出贡献。

1. 2023年11月,我国实现进出口总额3.7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 2. 出口方面,我国出口结束了连续六个月的下降态势,11月出口2.1万亿元,同比增长1.7%。 3. 2023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合计出口同比增长41.7%。 4. 进口方面,2023年我国进口规模逐季扩大,表明国内需求持续恢复,中国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 5. 2023年,我国相关部门出台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加工贸易、新能源汽车贸易、扩大进口等措施,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联动效应。 6.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 7. 面向未来,中国外贸一定能在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