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千万辆,出口量跃升至全球第一位。
2. 中国新能源汽车2023年畅销海外,出口量超23.6万辆,创历史新高。
3. 枣庄围绕锂电形成了完整的全链条产业集群,锂电企业近5倍增长。
4. 福建是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产品最大来源地,出口额占全国28.1%。
5. 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中国贡献超过50%。
6. 中国光伏企业在研发、制造和产业链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在全球市场保持强势地位。
1. 上海正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目标在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优势。
2. 上海重点关注未来健康、智能、能源、空间、材料五大产业方向。
3. 上海实施“一业一方案”,集结创新力量,促进产业链融合。
4. 上海计划到2030年实现未来产业产值约5000亿元,培养领军人才。
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能团结人民、促进共同富裕、抵御各种挑战。
2. 我国内部经济可循环,产业体系完备,供给能力强,内需市场超大,为扩大居民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条件。
3. 我国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具有进一步提高要素资源集聚的潜力,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集聚发展将成为经济新动力。
4. 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优势突出,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STEM专业毕业生数量庞大,可弥补人口数量减少的影响。
5. 我国科技进步前景广阔,拥有前列人才队伍、广阔市场空间、多样化应用场景、大规模研发投入和政府支持。
1. 《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印发,细化绿色产业内涵和要求。
2. 新版《目录》增强指导性和实用性,调整名称、优化结构、拓展范围、明晰内涵。
3. 《目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鼓励转型金融发展。
4. 各部门可细化《目录》,指导绿色低碳转型产业发展。
5. 地方结合实际选定产业方向,培育经济增长点。
6. 推动绿色标准国际合作,鼓励金融机构为绿色项目提供支持。
1. 中国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强调创新性和先进性。
2. 重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4. 未来产业由科技创新驱动,具有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作用。
5. 多地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全国两会上设定的目标带动政策走向、释放明确信号、管理改善预期。
- 今年货币政策可朝着全国两会确定的CPI目标发力,预期管理有助于提振信心、推动经济需求回升。
- 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将向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水平、创新能力方面转移。
- 消费增长有迷思误解,中国消费占比下降是外向型经济和收入增长造成的,并非消费能力不足。
- 政府投资应作为重点,以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 现代货币政策趋近于将货币供应量与CPI目标相匹配,预期管理有助于提振信心、推动需求回升。
- 全面取消限购、降低房贷利率、还贷权归还银行等措施可进一步激活房地产市场。
- 鼓励生育需综合考量住房、托育、教育等成本问题。
- 应对老龄化需关注社保、医保,提倡健康老龄化,减少医疗费负担。
1. 2月上海南港码头出入境船舶数量创历史新高,达29艘。
2. 2月南港码头出口汽车43000多辆、进口汽车2200多辆、出口大型风力发电机叶片86片。
3. 外贸船量增加原因:汽车进出境集散业务增多,相关品牌汽车出口量增长。
4. 口岸查验单位加强联检、简化手续,确保船舶通关高效顺畅。
1. 2023年3月起,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
2. 2023年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情况显示,企业累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1.85万亿元,其中制造业企业占比近六成。
3.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企业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企业敢投入、敢创新。
1. 全年人民币贷款余额新增22.7万亿元,年末M2、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9.7%和9.5%。
2. 信贷总量平稳增长,全年人民币贷款余额237.6万亿元,新增22.7万亿元。
3.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5%,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达18.6%和21.9%。
4. 民企信贷投入加大,2023年1月至11月,私人控股企业贷款同比多增1万亿元。
5. 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已达3.86万亿元,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4万亿元。
6. 境内股票市场共有上市公司5346家,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为上市公司数量前三名。
7. 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9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2%,拨备覆盖率205.1%,资本充足率15.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5%。
8. 外资对中国市场和人民币资产持续投出“信任票”,2023年境外投资者累计净买入我国债券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
1. 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2.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科技领军企业。
3. 统筹推进“两端发力、一个重塑”,发力传统产业、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塑产业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