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RC外部版V3.1
大数据优选每日重点财经资讯
共 1411 篇文章

标签:风电设备 第110页

中国制造业拥有完整产业体系,占全球约30%的制造业份额,结构升级、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显著,积极推进全球合作和突破关键技术挑战。

1.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约30%,位居首位。 2. 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技术行业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3. 中国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健全数据基础设施。 4. 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明确,节能降碳和绿色技术创新成重要方向。 5.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程度高,制造业出口稳步增长,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 6. 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打造开放联动的全球发展环境。 7. 中国面临制造业发展挑战,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8. 中国积极把握数字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机遇,强化公共算力建设。 9. 中国坚持“双碳”战略,推进产业绿色化深度融合。 10. 中国重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平衡传统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驱动长三角产业集群化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强调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

1. 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2. 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科技创新突破、生产要素升级。 3. 长三角在传统产业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 4. 长三角重点优势产业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 5. 上海在产业领域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加上新质生产力加持将继续乘"新"破浪。

中部六省协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部,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崛起。

1.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 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部地区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部,这是实现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 3. 至2035年,中部地区要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4.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优势,也是民生福祉的保障。 5. 目前中部地区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加快建设美丽中部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体现。 6. 中部地区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解决区域环境突出问题。

上海聚焦五大领域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科技园、创新联合体助力,领跑健康、空间、材料、能源、智能等创新赛道。

1. 上海布局五大领域16个细分赛道的未来产业,聚焦健康、智能、能源、空间、材料。 2. 上海打造三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构筑创新联合体。 3. 未来健康领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开发出新型脑机接口。 4. 未来空间领域,蓝箭航天研制成功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火箭。 5. 未来材料领域,以心医疗应用心血管领域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实现全球领跑。 6. 未来能源领域,奥威科技电容储能国内领先,纬景储能液流长时储能赛道前列。 7. 未来智能领域,全国首个生成式 AI专业孵化载体在沪成立,国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中。 8. 全球“未来产业之星”大赛评选出80个“未来项目”和20位“未来人才”,描绘未来图景。 9. 上海未来产业创新“百花齐放”,受益于产业根基深厚和对不同阶段科技的侧重引领。 10. 上海将深化“科技+产业”双链融合,“项目+人才”双轮驱动,“载体+平台”双创生态,加快创新要素集聚。

2024年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目标55%,终端电力消费比重持续提高,重点研发智能电网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深化国际合作。

1. 2024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目标:55%左右 2. 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比目标:17%以上 3. 2024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目标:18.9%左右 4. 终端电力消费比重目标:持续提高,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5. 相关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技术”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6. 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加强中欧在风电、智慧能源等领域的合作

推进能源国际合作,扩大高水平合作,提升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链合作,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变革。

1. 务实推进能源国际合作,扩大高水平合作。 2. 提升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巩固煤炭和油气进口体系。 3. 有序推进清洁能源产业链合作,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合作。 4. 深度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变革,持续完善中国-IRENA合作机制。

健全能源法规,深化改革,强化监管,保障电力安全。

1. 健全能源法律法规:推动《能源法》审议通过,加快修订《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等。 2. 深化能源领域改革: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深化电力市场改革,加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落实煤电两部制电价政策。 3. 强化能源市场监管:创新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环境,加强电力交易和市场秩序监管。 4. 加强电力安全治理:出台新型电力系统安全治理政策文件,加强重点领域安全专项监管,持续推进国家级电力应急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