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制造业PMI为49.1%,产需下降,但高技术、装备制造和消费品行业仍有扩张;企业对市场信心增强。
1. 2月中国制造业PMI为49.1%,略有回落。 2. 产需指数表现为生产指数下降,新订单指数持平。 3. 大型企业PMI位于扩张区间,中小企业受春节假期影响生产经营放缓。 4. 高技术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保持扩张,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49.5%和50.0%。 5.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上升,企业对市场信心增强。
1. 2月中国制造业PMI为49.1%,略有回落。 2. 产需指数表现为生产指数下降,新订单指数持平。 3. 大型企业PMI位于扩张区间,中小企业受春节假期影响生产经营放缓。 4. 高技术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保持扩张,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49.5%和50.0%。 5.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上升,企业对市场信心增强。
1. 国家发行1万亿元国债用于灾后重建、防灾减灾等八个方向。 2. 已实施国债水利项目1488个,投资293.1亿元。 3. 国债支持的水利项目集中在防洪治理、河道治理、灌区建设等。 4. 全国约有7000多个支持项目,已实施1400多个,建设进度较往年有所提升。
1. 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1%,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2. 2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4%,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 3. 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9%,与上月持平。
1. 到2030年,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四成。 2. 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15.7%和33.6%。 3. 2023年,我国绿色制造专业化服务机构达500余家。 4. 我国钢铁、电解铝、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重点工业产品能效持续提升。 5. 我国钢铁、石化化工行业重复用水率分别超过97%和95%。 6. 到2030年,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5.1亿吨,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达30%以上。 7. 我国京津冀智能算力中心采用新技术,节电量达400万度以上。 8. 我国数据中心预计到2025年前绿色电力占比达50%以上。 9. 山东泰山钢铁廠区光伏發電項目預計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8萬噸。
1. 全国276个城市已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 2. 截至2月28日,已提出约6000个房地产项目,获批贷款超2000亿元。 3. 协调机制要求地级及以上城市在3月15日前建立机制,高质量完成项目推送和解决难点问题。
1. 柳钢集团首次举办海外市场推介会,向20个国家和地区客商推介产品。 2. 2023年,柳钢集团钢材产品出口量同比增长5倍,创下5年来最高出口水平。 3. 中国钢企纷纷瞄准“一带一路”合作机遇,加速出海发展。
1. 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4%,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8.7%。 2. 2023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下降9.2%,其中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13.2%。 3. 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5.4%,最近两年财政支出平均增速5.7%。 4. 2023年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优化组合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68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安排赤字38800亿元,后又调整预算增加1万亿元;地方财政新增专项债券限额3.8万亿元。 5. 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比重为86.08%,中央本级支出占比仅为13.92%。 6. 2023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奠定基础,各项政策效果将在2024年体现,财政收入将会继续恢复性增长。 7. 报告建议优化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债务结构,适度提高中央债务比重,提高财政资源最终支配的层级和效能。
1.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截至去年底累计成交量达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 2. 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年至2020年)到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年至2022年),参与交易的企业占总数的82%,较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了近50%。 3. 碳排放权交易帮助行业实现低成本减碳,两个履约周期,全国电力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了约350亿元。 4. 碳市场形成的碳价,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等碳定价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参考。 5.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框架体系,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基本形成。 6. 我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
1.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 2. 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 3. 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年至2022年)成交额比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年至2020年)增长89%。 4. 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明显提升,第二个履约周期参与交易的企业占总数的82%,较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了近50%。 5.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框架体系。 6.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基本形成。 7. 我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
1.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23年“企业成本”调研报告》公布。 2. 2023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2.2万亿元。 3. 2023年,全国共有30个城市(区)纳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范围。 4. 接受调查的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从2021年的82.90元上涨至2023年前三季度的83.55元。 5. 全球高风险也抬高了中国企业的成本。 6. 报告建议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