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与不同应用场景结合释放"数据生产力"。
2. 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1.5%;2023年预计将超过44%。
3.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原创性科技创新,"数据生产力"至关重要。
4. 建议加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大科研攻关力度解决关键制约技术。
5.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6. 加强数字经济政策制度体系建设,鼓励企业进行数字技术开发创新。
7. 建立完善的数据资源产权制度、权益保护制度,推进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分级确权授权使用。
8. 推动数据要素市场交易流通,构建数据要素市场交易制度体系。
1. 中国今年将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试点开放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增值电信业务。
2.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建设5G、算力等信息设施,推动5G赋能各行业。
3. 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4. 全力保持工业经济回升态势,推进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1. 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2. 试点开放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增值电信业务。
1.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2. 将适度超前建设5G和算力等信息设施。
3. 推动5G赋能各行业、强化5G演进、支持5G-A发展、加大6G研发力度。
4. 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1. 已培育12.4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其中1.2万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 将重点提质量(擦亮招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优环境(贯彻促进法、保障用能等)、强服务(完善服务体系、发挥基金作用)、促融通(发挥链主作用、建设产业集群)。
3. 中央财政支持4万多家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建设100个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1. 我国中小微及初创型科技企业融资难题突出。
2. 优化金融供给,构建全链条全流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3. 建立科技创新智能评估体系,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1. 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贡献巨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然选择。
2.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关键。
3. 人工智能、6G、量子计算等领域成为民营企业“换道超车”的机会。
4. 2023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第10位,较2021年提升3位,得益于民营企业的耕耘。
1.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2. 全国两会关注人工智能顶层设计、算力建设、场景应用等。
3. 顶层设计是抢得人工智能主动权的关键,国家层面应制定战略规划,重点支持竞争力地区和企业。
4. 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东数西算建设,优化跨区域算力调度。
5. 适度超前布局国家算力基础设施,加大运力网络投入。
6. 加快国产大模型技术攻关,鼓励产学研协同打造开源开放基础大模型。
7. 建立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8.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流动机制。
9. 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机制完善,推动形成好用、实用的AI大模型产品。
10. 加速制造业向“AI+”转型,将“AI+”应用纳入未来工厂评价标准。
11. 支持特色产业建设国家级AIGC创新平台,解决行业痛点。
1. 数据要素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驱动数字经济发展。
2. 数据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面临供给不足、流通不畅、管理不清等问题。
3. 加快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流通配套法规建设、数据流通实践探索,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发展。
4. 与应用场景结合,发挥链主企业作用,激活数据要素流通市场。
5. 推动电子营业执照“企业码”体系建设,整合涉企服务应用,构建统一应用体系。
1. 5.5G网络已在20多个省份试点部署,有望今年实现规模商用。
2. 未来产业的六大重点方向之一是深海空天开发,我国在深海工程装备领域持续加大研发力度。
3. 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是未来网络产业的关键一子,建议加强全国算力的统一调度和统筹规划。
4. 专精特新企业是服务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主体,建议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