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绿色、数字化、智能化、线上服务、健康、国潮等消费趋势推动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
1. 低碳环保消费方式受青睐 2. 绿色消费带动产业链转型 3.数字化促进供需对接,推动消费升级 4. 智能化产品消费快速增长 5. 线上服务类消费需求增加 6. 老年人群健康消费需求扩大 7. 国潮消费促进商品与文化结合
1. 低碳环保消费方式受青睐 2. 绿色消费带动产业链转型 3.数字化促进供需对接,推动消费升级 4. 智能化产品消费快速增长 5. 线上服务类消费需求增加 6. 老年人群健康消费需求扩大 7. 国潮消费促进商品与文化结合
1. 5.5G网络峰值速率达4742Mbps。 2. 博鳌东屿岛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27个5G基站,密度超过海口。 3. 中国联通便携式背包卫星基站可提供全时、全域、全天候通信畅通。
1. 数智化转型是适应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趋势的必经之路,也是电力建设行业培育新增长点的引擎。 2. 电力建设行业应继续加大数智化技术研发推广,推动数智化转型走深走实。 3. 数智化转型安全先行,利用数智化技术提升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4. 电力建设行业是发挥数据资源作用潜力最大的行业之一,企业是数据拥有主体,应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 5. 加快推进电力建设数智化转型,要突出把握根本遵循、强化创新引领、强化责任担当。
1. 太阳活动正处于高年,导致地磁暴频发。 2. 我国空间天气监测能力提升,公众对地磁暴了解增加。 3. 地磁暴对日常生活影响微乎其微,但对航空和卫星轨道运行有影响。 4. 地磁暴是极光产生的原因,为极光爱好者提供观测机会。 5.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不断完善监测网和整合观测数据,提升空间天气预报精度。 6. 2024年为太阳活动高峰年,公众需科学看待空间天气事件。
1. 算力是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生产力。 2. 算力券可以调动中小企业使用算力资源的积极性,从而为算力产业注入活力。 3. 算力券是政府发放给企业的创新型消费券,可以引导企业以更低成本使用更多算力资源。 4. 算力券已成为地方推动算力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抓手。 5. 北京人工智能算力券支持在北京注册的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和制造业企业使用非关联方的智能算力资源。 6. 贵州算力券仅限于申领方自己使用,不得转让或重复使用,有效期为6个月。 7. 应引导算力企业加强研发创新,提供更多可选择性的产品和场景。 8. 各地应优化算力券管理规定,确保企业能够有效使用,避免闲置浪费。
1. 1-2月国民经济平稳恢复向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 2. 数字经济相关产业高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4%。 3. 数字技术相关投资领跑投资增速,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4%。 4.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高技术产业投资和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保持较高增速。 5. 新兴产业和绿色低碳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6.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4%,新消费业态较快增长。 7. 服务消费稳步扩大,线上线下融合消费趋势更加明显。 8. 信息技术与应用不断成熟,消费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9. 经济持续恢复和就业收入稳定增长,为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1. 算力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算力投入产出比为3:1至4:1。 2. 算力券通过政府补贴,鼓励企业使用算力资源,促进算力产业发展。 3. 北京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AI算力券,补贴比例最高20%,单个企业年度限额200万元。 4. 贵州算力券限额200万元,有效期6个月,只能用于购买当地算力服务。 5. 专家建议加强算力企业研发创新,优化算力券管理,避免闲置浪费。
1. 1-2月全国财政支出增长6.7%,重点领域支出增长较快。 2. 1-2月国有投资比重大幅提高,非国有投资增长0.4%,扭转负增长局面。 3. 超6万亿元资金将用于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全社会投资。 4. 超长期国债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城乡融合等领域。 5. 增发国债的主要用途为防洪排涝、京津冀灾后重建等。 6. 今年公共财政支出增速保持高位,其中民生类和基建类支出拉动明显。 7. 中央政府和东部地区有更多财政空间,地方政府财政空间有所增加。 8. 民间投资增长0.4%,占整体投资比重提高,显示出良好发展态势。 9.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将重点推进使用者付费项目,优先选择民营企业参与。 10. 民间投资正向中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倾斜,房地产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1. 前两月电信业务收入2923亿元,增长4.3%,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4.4%。 2. 新兴业务收入757.6亿元,增长11.3%。 3. 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11.5亿个,5G基站达350.9万个。 4. 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6.43亿户,千兆用户达1.72亿户。
1. 企业需扩大研发投资,推动产业发展。 2. 构建与社区、学术机构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 3. 跨国公司在中国深化技术合作,共享发展机遇。 4. 中国政府承诺加强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外资。 5. 外企投资当地社区应重视本地化人才培养,创造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