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通胀和美元疲软提振,黄金、白银、铂金和铜均大幅上涨,其中白银和铜创下新高,推动因素包括伊朗局势和全球经济复苏。
1. 黄金、白银、铂金、铜价格上涨,涨势始于 5 月 15 日。 2. 美国通胀低于预期,市场预期美联储将降息,美元走弱提振黄金。 3. 伊朗直升机事故和亚洲零售需求推动黄金上涨。 4. 白银创 11 年新高,铜价突破每吨 1100 美元。 5. 去碳化和电气化趋势将增加对铜的需求,供不应求推高铜价。
1. 黄金、白银、铂金、铜价格上涨,涨势始于 5 月 15 日。 2. 美国通胀低于预期,市场预期美联储将降息,美元走弱提振黄金。 3. 伊朗直升机事故和亚洲零售需求推动黄金上涨。 4. 白银创 11 年新高,铜价突破每吨 1100 美元。 5. 去碳化和电气化趋势将增加对铜的需求,供不应求推高铜价。
1. 九号公司营收102.22亿元,境外收入占比47.05%。 2. 公司电动滑板车和电动平衡车全球累计出货量超1600万台,分别破1200万台和400万台。 3. 九号公司牵头制定超80项国内外技术标准,填补行业标准空白推动产业发展。
1. 一季度全球黄金需求总量同比增长3%,达1238吨。 2. 一季度全球央行购金290吨,创历史新高。 3. 金条和金币投资同比增长3%至312.3吨。 4. 金饰需求下降2%至479吨。 5. 科技用金需求回升10%至79吨。 6. 预计中国黄金零售投资需求仍将维持健康水平。 7. 全球央行购金步伐持续受到关注,可能提振零售投资者对黄金兴趣。
1. 一季度全球黄金需求总量同比增长3%至1238吨,创2016年最强劲一季度需求。 2. 全球央行继续保持迅猛购金态势,本季度官方黄金储备增加了290吨。 3. 全球金条和金币投资同比增长3%至312.3吨,金饰需求总体仍保持韧性。 4. 亚太地区金饰需求的上涨抵消了欧洲和北美地区需求的下降。 5. 科技用金需求同比回升了10%至79吨。 6. 中国国内黄金零售投资需求或将维持健康水平。 7. 全球央行购金步伐可能持续受到关注,推高零售投资者对黄金的兴趣。
1. 2024年第一季度国内黄金产量为85.959吨,同比增长1.16%。 2. 黄金消费量为308.905吨,同比增长5.94%。 3. 金条及金币消费同比增长26.77%。 4. 黄金首饰消费同比下降3.00%。 5. 黄金ETF持有量同比增长8.93%。 6. 上海黄金交易所一季度加权平均价格为每克487.11元,同比上涨16.02%。
1. 沪指收涨1.17%至3088.64点 2. 深成指收涨2.15%至9463.91点 3. 创业板指收涨3.34%至1823.74点 4. 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万亿元 5. 北向资金净买入224.49亿元,创陆港通开通以来新高 6. 证券板块领涨,多只股票涨停 7. 金价上行带动贵金属板块大涨 8. 量子科技概念涨超7%,多只股票涨停
1. 部分有色金属与贵金属出现大幅上涨。 2. 促成因素包括商品属性(供应紧缩、需求增长)和金融属性(避险买盘、美元信用削弱)。 3. 监管强化风控措施,提高涨跌停板幅度、交易保证金,严查违规交易。
1. 农业农村部撤销向日葵、黄瓜、甜瓜、油菜等问题品种312个。 2. "仿种子"是指对某品种或亲本进行简单修饰培育出的新品种。 3.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旨在加快高产、优质、特色、专用新品种推广应用。 4. 大量"仿种子"占据市场,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中国的种业创新。 5. 业内人士指出,换名重复登记、侵权登记等问题严重侵害原始创新者利益。 6. 农业农村部已陆续发布六批撤销登记品种公告,完成向日葵"仿种子"清理。 7. 黄瓜、甜瓜等登记作物问题品种清理工作正在开展中。 8. 种子市场得到持续净化,有力维护了保护创新、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9. 原创食葵种子的市场占有率恢复增长到40%以上。 10. 食葵品种亩产和收益较清理前提高10%以上。
1. 贵金属投诉案例逾34,000条,主要涉及产品质量、虚假宣传和服务费用。 2. 限额以上金银珠宝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5%,其中3月增长3.2%。 3. 积存金业务受关注,投资者需注意风险。 4. 实物黄金投资者应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细心观察产品细节,保留相关凭证。
1. 国家设立未来产业处,将未来产业纳入国家产业布局规划。 2. 未来产业特点: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 3. 基础研究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应加强原创性、颠覆性底层技术的研究。 4. 创造丰富的应用场景是关键,应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设施。 5. 未来产业应生态友好,为解决能源资源约束问题提供方案。 6. 创新体制机制是保障,应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统筹。 7. 培育人才和企业是基础支撑,应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创新主体。 8. 政府与市场共同培育未来产业,重点支持战略性项目、构建创新平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9. 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聚焦优势领域,推动新产业、新模式发展。 10. 国家层面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打造创新生态圈、形成产业集群。 11. 重视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促进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