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四五”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
2. “十四五”期间全国能耗强度降低13.5%的约束性指标,任务艰巨。
3. 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能效诊断,精准做减法。
4. 绍兴永通印花有限公司实施能效诊断,仅用电就节约了277万度,总体能源成本减少了646万元。
5. 湖北宜昌加快构建从回收、拆解、再生到利用的循环产业链。
6. 湖北已有77家绿色工厂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公示名单。
7. “十四五”以来,湖北单位GDP能耗强度累计下降9%。
8.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累计促成交易1324项,交易额超31亿元。
9. 深圳龙岗区坪馨苑小区试点住宅小区低碳化改造新模式,引入光伏充电插口、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等。
10. 深圳启动建设88个近零碳试点项目,预计建成后一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40万吨。
1.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金融机构和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2. 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3. 重视绩效评估,开展气候投融资绩效评价,推动评估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内部碳定价机制。
4. 强化激励作用,稳步推进创新,注重时效,以创新思维催生新动能。
5. 生态环境部将加强合作协同,完善政策体系,推动规划衔接,创造有利政策环境。
6.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聚焦主责主业,探索形成了多场景综合解决方案,截至2023年底绿色电力装机容量达2193万千瓦,全年处理固体废弃物2536万吨,处理污水30亿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推绿色低碳发展。
1. 中国一季度 GDP 增长 5.3%,高于市场预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2.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中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他经济体的产出平均增加 0.3 个百分点。
3. 大于 70% 的受访外资企业看好中国未来 5 年市场发展前景。
4.超过 90% 的日资企业表示会保持或增加在华投资。
5.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领先,技术优势突出,广受国际市场欢迎。
1.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辽宁省亟需守住绿色发展底线,实现“双碳”目标。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融合,为绿色低碳发展带来新动力。
3.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辽宁应发挥雄厚的产业基础。
4. 企业应加快转变思想观念,研判“双碳”背景下的转型定位。
5. 辽宁省近年在绿色转型方面已取得进展,截至目前清洁能源装机占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9.5%。
1. 2024年一季度,我国光伏发电新增并网容量4574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新增2193万千瓦,分布式光伏新增2381万千瓦。
2. 钙钛矿与晶硅的叠层电池光电转化效率可达40%,是当前大规模应用的光伏电池转化效率的两倍。
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创新研发优势日渐明显,包括原料价格、加工周期、广电效率、度电成本等。
4. 贵州推出“光伏+农业”模式,打造绿色能源技术与传统农业融合发展新业态。
5. 江苏投运首个超大规模“光伏+气膜”光伏电站项目,有效避免煤炭砂石散料扬尘外溢问题。
6. 甘肃探索“光伏+养殖”绿色发展之路,为养牛场加装太阳能板,带来额外发电收益。
1.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 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套涵盖面广、优惠力度大的税收支持科创政策体系。
3. 202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增长9.8%,比2022年增长0.5个百分点。
4. 广东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早、速度快、总量大,但部分赛道需要补短板。
5. 税收优惠政策对广汽埃安等科创企业起了积极作用,让企业流动性得以提升。
6. 广东地区(不含深圳)2023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562亿元,其中支持科创企业减税151亿元。
7. 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江苏传统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8.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2023年享受税惠政策超1亿元,投入研发近4.7亿元。
9. 承德华富玻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2023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项优惠近250万元,海外市场订单量增长近2倍多。
1. 第十三届中部博览会将于5月31日至6月2日在湖南长沙举办。
2. 本届博览会将举办20余场活动,包括现代制造业专场招商推介和产业数字金融合作对接等。
3. 中部博览会已成功举办12届,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发挥重要作用。
1. 第十三届中部博览会将于今年5月31日至6月2日在湖南长沙举办。
2. 中部博览会已成为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平台,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了对外开放。
3. 本届中部博览会将举办展览展示、项目对接、招商推介等系列活动共20余场,重点包括先进制造业、贸易投资对接、产业数字金融合作等领域。
1. 拓宽绿色金融项目还款及担保方式,创新产品如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环境效益挂钩贷款、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
2. 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发展绿色保险费率调节机制。
3. 推动碳市场建设,完善碳核算、第三方评估认证等技术支持,助力银行参与碳资产抵质押融资。
4. 加大对节能降碳、生态环保领域的金融支持,合理支撑煤电等高碳行业低碳转型。
5. 发展转型金融,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服务高排放或难以减排领域的低碳转型。
6. 监管机构强调对资金需求的合理性把控,金融机构需提升对高碳企业转型路径风险评估与管理能力。
1. 传统品牌拥抱创新科技,如御风未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H216-S 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
2. 国产邮轮取得突破,爱达·魔都号已接待近13万名乘客,形成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3. “国潮”风盛行,老字号如同仁堂、乔家栅等通过创新和与年轻消费者的互动焕发新生。
4. 新品牌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吸引年轻人,如节气盒子香氛品牌。
5. 中国品牌出海助力世界绿色化、数字化转型,例如华电的巴厘岛电厂项目和节卡机器人的技术输出。
6. “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成为中国品牌出海生力军。
7. 上汽集团通过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加速向技术输出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