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RC外部版V3.1
大数据优选每日重点财经资讯
共 1610 篇文章

标签:能源金属 第161页

中广核烟台招远海上光伏项目开工,预计年均发电量6.9亿千瓦时,将减少标准煤消耗20.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3.2万吨。

1. 中广核烟台招远海上光伏项目正式开工,预计年发电量约6.9亿千瓦时。 2. 项目位于山东省招远市北部莱州湾海域,总规划面积约6.44平方公里,建成后预计年平均发电量为6.9亿千瓦时。 3. 项目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适应海洋特殊环境的双面双玻高效单晶异质结组件。 4. 项目是山东省首批竞配的十个海上光伏项目场址中水深最深、建设难度最大、开发条件最复杂的场址。 5.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平均发电量为6.9亿千瓦时,等效年减少标准煤消耗约20.7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53.2万吨。 6. 该项目是中广核倾力配置资金、技术与科技研发资源,率先实现400兆瓦海上光伏项目开工建设的项目。 7. 未来,中广核将持续发力在鲁海上新能源建设,全力打造千万千瓦“风光储渔”海上新能源产业集群。

2023年全球气温升幅已达1.4摄氏度,气候危机严峻,极端天气高发,COP28聚焦公正转型,但实际行动与共识之间存在差异,真正转折点尚未到来。

1. 2023年是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全球气温升幅已达1.4摄氏度,距离《巴黎协定》的1.5摄氏度目标越来越近。 2. 极端天气事件高发频发,气候危机的严峻性与日俱增。5个气候“临界点”有可能被触发,对关系人类生存的自然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3. 极端天气给各国经济发展、粮食供应、能源安全等带来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面临双重任务,经济和技术能力都不足以应对气候变化。 4. 全球气候行动的机会窗口已十分有限,加紧兑现承诺、加速转型创新和加强团结合作是推动气候行动的关键因素。 5. COP28取得的进展包括,明确了要“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统中转型脱离化石燃料”,提出到2030年,将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产能增加2倍,50家石油公司承诺减少甲烷排放,以及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等。 6. 应对气候变化的真正转折点还远没有到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依然有增无减,到2030年,全球恐将面临升温2.5℃至2.9℃的情景,将升温控制在1.5℃的可能性仅有14%。 7. 目前,发达国家实际行动与共识之间存在差异,减排和出资力度不足,而发展中国家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支持的缺口巨大。 8. 一些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出现倒退,化石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不减反增。 9. 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阻碍减排产品及技术在全球的推广,破坏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努力。 10. 发达国家“历史欠账”仍未兑现,仅有1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承诺,远远不够。 11. 非洲国家在COP28上寻求财政和技术支持,敦促落实援助承诺。 12. 国际社会应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降低绿色低碳技术的成本,加快技术部署速率。 13. 应对气候变化,迫切需要各方践行多边主义,加强团结合作,在接下来的关键10年加大行动力度。

昌吉市产业发展蓬勃,带动就业、形成产业链、实现技术创新、扩大产能、培育产业集群、实现经济增长、吸引大量投资。

1. 新疆东方电气新能源有限公司二期风机叶片后处理项目投产后,可带动当地600人就业。 2. 木垒县已引进54家企业,形成风机叶片、主机、逆变器等风光储产业链条。 3.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推动±800kV特高压柔性直流输变电技术、世界首台套±1100kV换流变压器、±800kV干式直流套管国产化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实现自主研制。 4. 新疆中瀚顶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计划2年内把产能从15万吨扩大到30万吨。 5. 昌吉市各县市均建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已形成现代煤电化工、硅基铝基新材料、纺织服装、新能源及装备等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6. 昌吉市前11个月,实现规上企业增加值806亿元,同比增长9.9%。 7. 昌吉市今年累计签约92个项目,签约金额超2140.7亿元。

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2023年风电、光伏装机容量高达5.6亿千瓦,并启动碳交易市场位居全球第二。

1. 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主动提出“双碳”目标,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 2. 2023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分别达到4.4亿千瓦、1.2亿千瓦。 3. 中国已启动碳交易市场,且交易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中宁府项目通过科学设计与技术运用,实现健康建筑与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年节能量26.4万吨标准煤。

1. 住房建设要求通过提供舒适居住环境、良好室内空气质量等影响居住者身心健康的条件。 2. 中宁府项目坚持以人为本,依据健康建筑评价标准,打造健康建筑及健康社区。 3. 中宁府运用地源热泵系统、新风机组、高性能系统窗等实现“六恒”科技住宅,改良住宅舒适性。 4. 采用绿色建材及无环境、无噪音污染的新技术,减少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 5. 采用六项措施,实现 绿色建筑三星与预制装配率50%双重标准。 6. 项目通过高度电气化、高度集成化,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降低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 7. 能建城市发展公司绿色建筑开发项目覆盖率达100%,获证数30余项、面积550万平方米。 8. 通过绿色建筑每年可实现节能量26.4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万吨。

市场监管总局将开展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质效提升行动,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落实,执法约谈17次,查处案件39起。

1. 市场监管总局将开展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的质效提升行动,致力于清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正竞争的规定和做法。 2. 着力完善公平竞争制度规则,研究起草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草案,修订出台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规定等配套规章。 3. 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落实,今年以来已审查增量政策措施14.8万件,存量政策措施61.6万件,修订废止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1.76万件。 4. 强化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执法,深入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依法查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案件39起,开展执法约谈17次。 5. 增强全社会的公平竞争理念,举办2023年中国公平竞争政策宣传周,开展公平竞争法律和政策进机关、进党校、进企业“三进”活动,加强宣传引导。

厦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超千亿,厦门大学参与科技创新合作,与多家公司签约。

1. 厦门市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厦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重点培育、持续发力。 2. 相关产业规模已超千亿元,宁德时代、中创新航、海辰锂电、厦钨新能源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百亿级项目落户厦门。 3. 厦门市与厦门大学加大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建设了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 4. 嘉庚创新实验室与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华电集团福建分公司、华电集团辽宁能源有限公司等公司签约。

2022年长三角地区经济稳健、社会进步、环境优美,总体发展的指数值为129.5,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超24%,创新引领、绿色共保分项指数进步最快。

1. 2022年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为129.5,比上年提高1.6,与2015年相比,年均提高4.2。 2. 创新共建、绿色共保分项指数上升最快,年均提高超7.0。 3. 示范引领、协调共进和民生共享分项指数平稳提升,年均提高约4.0。 4. 从经济规模看,2022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为29.0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4.1%。 5. 从财政收入看,长三角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5年的2.08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8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从13.7%提高至14.0%。 6. 2022年长三角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938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3%。 7. 2022年长三角区域新增发明专利超过21万件,每万人新增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5年的3.9件提升至2022年的9.0件。 8. 长三角区域铁路路网密度达到380公里/万平方公里,比2015年底增长38.8%。 9. 上海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28:1缩小到2022年的2.12:1, Jiangsu由2.29:1缩小到2.11:1,浙江由2.07:1缩小到1.90:1,安徽由2.49:1缩小到2.31:1。 10. 2022年长三角区域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41.5%。 11. 2022年长三角41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3.0%,比2018年上升8.9个百分点。 12. 2022年长三角区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7.4%。 13. 2022年长三角区域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5.07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72.2%,占全国比重为35.8%。 14. 2022年长三角区域实际利用外资759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40.1%。 15. 2022年长三角地区间铁路货运流量3839万吨,比2015年增长31.5%。 16. 2022年区域内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1.89万元,比2015年增长54.7%;每千人拥有三甲医疗机构床位数为1.66个,比2015年提高46%。

2023年11月,我国进出口总额3.7万亿元,出口结束连续六个月的下降态势,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出口增长41.7%,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做出贡献。

1. 2023年11月,我国实现进出口总额3.7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 2. 出口方面,我国出口结束了连续六个月的下降态势,11月出口2.1万亿元,同比增长1.7%。 3. 2023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合计出口同比增长41.7%。 4. 进口方面,2023年我国进口规模逐季扩大,表明国内需求持续恢复,中国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 5. 2023年,我国相关部门出台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加工贸易、新能源汽车贸易、扩大进口等措施,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联动效应。 6.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 7. 面向未来,中国外贸一定能在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造福世界。

石墨烯材料产业拥有广阔市场前景,但面临着成本高、结构控制难、污染问题等挑战,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墨资源国,具有良好发展基础。

1、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六元环组构而成的单原子层薄膜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透明性等特性。 2、石墨烯的制备主要包括“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两种工艺。前者以石墨为原料,从石墨中层层剥离,后者从含碳化合物开始,利用高能量破坏掉化合物的化学键,使其中碳原子从中脱离出来后规则地聚集。 3、目前,石墨烯材料的应用主要以粉体材料为主,用作电热产品、导电添加剂、防腐涂料等。未来10年值得期待的是一维石墨烯纤维材料,它有望用作散热膜、功能纤维、结构增强纤维,甚至超级导线等。 4、石墨烯材料产业面临着一系列技术挑战,包括大规模生产成本较高、需要更好地控制结构和性能、生产和处理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环境污染和废弃物处理问题等。 5、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墨资源国,已探明的石墨资源储量为2.6亿吨,石墨基础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33%,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6、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石墨烯材料产业发展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石墨烯导电剂已在电动汽车市场得到广泛应用。 7、目前,我国市场上的石墨烯材料大部分采用“自上而下”法制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制备,虽然成本低、产量大,但由于质量尚有待提高,因此难以在集成电路等高精密度产品中应用。 8、刘忠范认为,石墨烯材料产业需要寻找“杀手锏应用”,建立在日趋完美的高性能石墨烯材料基础上的,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也需要精益求精的研发和持续不断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