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集光伏、氢能、储能于一体的充电站,同时为多种电动车供电,使用快充石墨负极技术将充电时间缩短至20分钟。
1. 全球首个集光伏发电、现场制氢供氢发电和锂电储能于一体的充电站。 2. 由110kWp光伏发电、10kW氢能发电和120kW/150kWh储电系统互补供电。 3. 光照充足时,半小时即可充满储能电池,可同时为4辆新能源汽车和32辆电动车充电。 4. 独创快充石墨负极技术,可将单次充电时间缩短至20分钟。 5. 开发新型硅碳石墨负极,将比容量从372mAh/g提升至1800mAh/g。
1. 全球首个集光伏发电、现场制氢供氢发电和锂电储能于一体的充电站。 2. 由110kWp光伏发电、10kW氢能发电和120kW/150kWh储电系统互补供电。 3. 光照充足时,半小时即可充满储能电池,可同时为4辆新能源汽车和32辆电动车充电。 4. 独创快充石墨负极技术,可将单次充电时间缩短至20分钟。 5. 开发新型硅碳石墨负极,将比容量从372mAh/g提升至1800mAh/g。
1. 天津大学成功研发高性能阴离子膜燃料电池。 2. 该电池解决了高温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水管理"难题,提高了耐久性。 3. 新型燃料电池实现了高功率密度输出和优异耐久性的"双赢"。 4. 这种电池有望助力氢能源汽车规模化应用。
1. 上海布局五大领域16个细分赛道的未来产业,聚焦健康、智能、能源、空间、材料。 2. 上海打造三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构筑创新联合体。 3. 未来健康领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开发出新型脑机接口。 4. 未来空间领域,蓝箭航天研制成功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火箭。 5. 未来材料领域,以心医疗应用心血管领域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实现全球领跑。 6. 未来能源领域,奥威科技电容储能国内领先,纬景储能液流长时储能赛道前列。 7. 未来智能领域,全国首个生成式 AI专业孵化载体在沪成立,国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中。 8. 全球“未来产业之星”大赛评选出80个“未来项目”和20位“未来人才”,描绘未来图景。 9. 上海未来产业创新“百花齐放”,受益于产业根基深厚和对不同阶段科技的侧重引领。 10. 上海将深化“科技+产业”双链融合,“项目+人才”双轮驱动,“载体+平台”双创生态,加快创新要素集聚。
1. 截至2023年3月22日,塔里木油田累计向西气东输管网供应天然气超过3500亿立方米。 2. 塔里木油田成功开发了19座大中型气田,其中包括中国陆上最深和压力最高的克深9气田和克深13气田。 3. 塔里木油田的年最大供气能力已提升至400亿立方米。
1. 王文涛强调中国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2. 中国政府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提供良好服务。 3. 康林松表示奔驰将坚定扩大对华投资,保护主义是错误的,市场开放带来良性竞争。
1. 务实推进能源国际合作,扩大高水平合作。 2. 提升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巩固煤炭和油气进口体系。 3. 有序推进清洁能源产业链合作,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合作。 4. 深度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变革,持续完善中国-IRENA合作机制。
1. 健全能源法律法规:推动《能源法》审议通过,加快修订《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等。 2. 深化能源领域改革: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深化电力市场改革,加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落实煤电两部制电价政策。 3. 强化能源市场监管:创新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环境,加强电力交易和市场秩序监管。 4. 加强电力安全治理:出台新型电力系统安全治理政策文件,加强重点领域安全专项监管,持续推进国家级电力应急基地建设。
1. 推动交通用能电气化,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2. 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探索开展车网双向互动。 3. 推进煤层气产业化,实施煤电“三改联动”。 4. 加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有序推进氢能产业发展。 5. 稳步推进绿色清洁液体燃料发展,推广综合能源站等绿色高效供用能模式。
1. 巩固扩大风电光伏良好发展态势,持续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 2. 稳步推进水电核电开发建设,加速推动沿海核电项目核准。 3. 优化完善绿色低碳转型政策体系,提升绿证影响力,促进抽水蓄能可持续发展。
1. 全国能源生产总量预计达到49.8亿吨标准煤左右。 2. 2024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提高到55%左右。 3. 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将占全国发电量的17%以上。 4. 天然气消费稳中有增,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预计将提高到18.9%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