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领域包括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的新兴产业集群+创新技术策源地+央企地方合作+生态转型
1.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包括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 2. 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3. 协同联动,跨行业、跨区域合作,推动央企优势转化为地方发展动能。 4. 落实生态环保责任,推进绿色低碳增效转型,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1.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包括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 2. 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3. 协同联动,跨行业、跨区域合作,推动央企优势转化为地方发展动能。 4. 落实生态环保责任,推进绿色低碳增效转型,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1. 装置功率:1兆瓦 2. 井底蒸汽干度提高:36% 3. 节约天然气:36.75万立方米 4. 累计增产:1.2万吨 5. 技术升级难题:高温绝缘、高功率密度等七大难题 6. 未来目标:攻克3兆瓦井下蒸汽发生技术
1. 预计到2060年,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将超过1亿吨。 2. 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促进全球经济脱碳、丰富应用场景、实现能源自主安全可控。 3. 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最高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 4. 三峡氢舟1号是中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首航标志着氢燃料电池技术在中国内河船舶应用取得零的突破。 5. 山东省对氢能源车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释放出对氢能产业的支持信号。 6. 氢能汽车与传统电动汽车相互补充,氢能汽车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为大型商用车领域。 7. 我国已形成涵盖制、储、运、加、用等各环节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8. 发展氢能产业的挑战:技术突破,特别是制氢领域的电氢耦合技术、储运领域的关键材料以及管道输送的示范试验。 9. 降低可再生能源氢成本的途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进步、弃风弃光的有效利用、管输技术的完善。
1. 4艘174000立方米LNG运输船同坞建造 2. 第五代船型LNG船单日航行碳排放减少超10吨,货舱装载率提升 3. 沪东中华手持30多艘第五代船型订单,订单累计超50艘 4. 2024年计划完工8艘LNG船,力争创年度完工交船中国新纪录 5. 目前在建LNG船达16艘,LNG船建造产能倍增
1. 2024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举行专题研讨会讨论碳中和与气候治理。 2. 瑞士再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缪汶乐强调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需要与利益相关者合作。 3. 企业实现净零排放需上下游供应商也实现净零排放,为此需要建立补偿机制促进供应链减排。
1. 中国实现气候目标投资需求:至少38万亿美元 2. 全球7000家公司制定科学碳减排目标,其中20%为前1000大公司 3. 企业净零战略的关键:减少范围3温室气体排放,与利益相关方合作应对气候挑战
1. 中国已成为世界能源发展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 2. 目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三重挑战:气候法治有待加强、气候行动尚需强化、关键技术亟待突破。 3.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已达到52%,电源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 4. 预计2060年,中国电能消费比重将达7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80%,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90%。
1.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速绿色化、低碳化阶段。 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占比超60%,连续9年全球第一。 3. 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较疫情前下降16.7%。 4. 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9.4%。 5.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收官,履约完成率超99%。 6.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
1. 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 2.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占全球近40%。 3. 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4. 中国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5. 中国出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和《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
1. 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全球碳中和的明确路径。 2. 尽管短期内化石能源消费有所增加,但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并未改变。 3. 不同国家能源禀赋不同,能源转型面临的挑战也不同。 4. 对于以煤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在一段时间内还离不开传统化石能源的支持。 5. 全球脱离化石能源转型应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上稳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