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华加征关税,中国反对,汽车行业和海外人士呼吁自由贸易。
1. 美方对华部分产品加征301关税,包括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等。 2. 中国商务部坚决反对,认为美方出于政治考虑,违背承诺。 3.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称,美方举动是典型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全球汽车行业发展。 4. 海外多方人士呼吁自由贸易,认为保护主义会伤害企业和消费者。 5. 高关税无法保护美国汽车业,反而会增强惰性,阻碍技术进步。
1. 美方对华部分产品加征301关税,包括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等。 2. 中国商务部坚决反对,认为美方出于政治考虑,违背承诺。 3.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称,美方举动是典型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全球汽车行业发展。 4. 海外多方人士呼吁自由贸易,认为保护主义会伤害企业和消费者。 5. 高关税无法保护美国汽车业,反而会增强惰性,阻碍技术进步。
1. 美国大幅加征中国电动汽车关税,从25%提至100%。 2. 美国加征关税的政治考量优先于经济考量,意图支持本国相关行业发展。 3. 中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不会因美国加征关税而削弱国际竞争力,因为美国并非其主要目标市场。 4. 1至3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7.2%,前三大市场为比利时、巴西和英国。 5. 美国加征关税损害消费者福利,拖累全球绿色转型,违背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 6. 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主要贡献国,出口的新能源产品有助于实现《巴黎协定》目标。 7. 美国补贴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产业力度远超中国,但指责中国产业补贴导致“产能过剩”是双标。
1. 绿色催化专家智库将成立院士顾问团队和协作研究队伍,为青海盐湖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 2. 专家智库与青海盐湖产业携手推动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3. 智库组建于2015年,由56位院士和杰出青年组成,针对绿色碳科学、清洁能源等领域展开交流和创新。 4. 2016年,智库曾为青海锂产业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和技术体系。
1.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清洁能源建设景气指数(CEPI)为113.21,同比上涨5.04点。 2. 第一季度清洁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31.46%,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90.81%。 3. 一季度清洁能源在建规模、投资完成额、电网投资完成额持续向好,反映出清洁能源建设开局良好。 4. 第一季度清洁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0.12%,约占中国发电量的28.35%。 5. 风电、太阳能、水电新增发电装机容量保持高增长,其中太阳能发电持续保持高比例跃升。
1. 中国光伏行业已成为全球领跑者。 2. 42 家光伏上市公司积极应用可再生能源并提升生产能效。 3. 光伏行业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
1. 美方对华加征关税,涉及电动汽车、锂电池、关键矿产等产品。 2. 汽车行业跨国车企呼吁公平、自由的贸易环境。 3. 高关税和贸易壁垒无法真正保护美国汽车业,反而可能阻碍其发展。
1. 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2. 美国电动汽车产业缺乏竞争力。 3. 美国政府试图拉拢欧盟共同抵制中国电动汽车。 4. 欧盟成员国对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看法不一。 5. 欧盟消费者和制造商欢迎中国电动汽车。 6. 美国政府对中国发动舆论攻势,指责其“产能过剩”和“政府补贴”。 7. 美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主要受基础设施、里程焦虑和负担能力制约。 8. 美国政策制定者对电动汽车浪潮视而不见。 9. 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足。 10. 美国选择撑起“保护主义”大伞,最终会耽误自身发展。
1. 美国对华新关税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等产品,但大部分关税可能实际未生效。 2. 美国加征关税的举动被认为是政治作秀,旨在迎合摇摆州选民。 3. 加征关税对美国本土产业发展有害,会损害其全球竞争力。 4. 中国新能源产业优势明显,畅销全球且投资广受欢迎,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在全球市场依然向上。 5. 美国对华新能源限制措施可能推升其通胀、拖累其经济增长、阻碍其脱碳进程,并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割裂。 6. 鼓励自主创新、拥抱开放合作、坚持长期主义是国家在产业革新浪潮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1. 市场经济供需平衡原理支持全球产能合理分配,仅靠本国产能无法满足需求。 2. 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合作推动全球福祉,中国新能源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得益于绿色转型需求和性价比优势。 3. 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技术进步推动新需求和新产能产生,目前全球供给能力不足。 4. 中国新能源产业优势源于持续技术创新、完善产供链、优化市场生态和开放合作。 5. 中国产业补贴合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而美欧补贴带有歧视性,违反世贸组织规则。 6. 炒作中国“产能过剩”反映了部分国家对自身竞争力的焦虑,并会损害全球新能源产供链和经济复苏。 7. 绿色“双标”做法既无助于解决自身问题,也会破坏全球气候合作。 8. 中国将继续促进开放合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1. 新型经营主体(储能企业、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增进入电力市场。 2. 容量交易新增为电力市场交易类型。 3. 2023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为5.67万亿千瓦时,占比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