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3年3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为34.2%,县乡地区纯电乘用车渗透率为16%,插混乘用车渗透率为8%。
2. 新能源汽车下乡的堵点包括充电难、成本高、维修服务缺位、里程焦虑、电池衰减快、二手车贬值等。
3. 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时间为5月至12月,将开展集中展示、试驾等活动,地方政府也将启动补贴政策。
4.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将对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给予奖励资金支持,每个试点县示范期内最高可获得4500万元。
5. 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需考虑不同地区农村市场的需求特色,以需求为导向供应汽车产品与服务。
1. 德国“隐形冠军”大部分在中国设有分支或有中国合作伙伴
2. 德国“隐形冠军”计划在2025年将中国研发力量翻番
3. 中德未来合作重点是联合研发和供应链融合
4. 利勃海尔有三种成功的中德互补型合作模式:技术合作、投资及双品牌运营
5. 欧绿保集团自2018年至2023年新增在华投资或扩建项目3至4个
6. 中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累计约139万亿元
7. 中德绿色低碳领域合作成果丰富
8. 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为119亿欧元
9. 德国企业中有19%在中国投资落户
10. 德国“隐形冠军”值得中国企业“取经”之处包括打造技术壁垒、提供定制化服务和坚守长期战略定力
1. 阿根廷尤耶亚科盐湖项目总造价:13.5亿元人民币
2. 项目总占地面积:1352万平方米
3. 累计开挖土石方:745立方米
4. 回填土石方:623立方米
5. 施工最高海拔:4350米
6. 年产氯化锂目标:2万吨
7. 项目竣工交付提前:10个月
1. 我国最大的海上光伏电站开工建设,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
2. 项目预计2024年9月首批并网,2025年达到满负荷运行。
3. 项目采用“光伏+核电”多能互补模式,可降低海水温度,减缓温排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欧中合作互利共赢,双方创造巨大价值。
2. 中国制造为欧洲消费者提供物超所值商品。
3. 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成为全球引领者。
1. 1980年代美国面临竞争加剧,导致要求限制进口的政治压力增大,贸易问题成为总统大选议题。
2. 当年里根以贸易救济赢得政治支持,汽车成为第一个受保护的产业。
3. 拜登政府对中国18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中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提升至100%。
4. 中国新能源汽车对美国出口量仅占出口总量不到1%,加征关税作用不大。
5. 拜登政府加征关税目的是出于国内政治考虑,而非经济考虑。
6. 加征关税旨在促进美国新能源行业发展,转移电池和汽车制造到美国。
7. 此政策对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消费者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8. 中国车企需警惕加征关税的连带效应,加快海外生产步伐以减少影响。
1. 旧空调以旧换新,优惠后价格5000元左右。
2. 部分省市对绿色智能家电以旧换新提供补贴,最高可达1000元。
3. 苏宁易购以旧换新订单同比增长超129%,绿色节能家电销量占比提升11%。
4. 4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3.5%,销量占新车销量的32.4%。
5. 购买新能源乘用车可获得1万元补贴。
1. 云南工业“新三样”增长强劲:新能源电池 23.7%、硅光伏 29.5%、绿色铝产业 26.4%,贡献率达 32.9%。
2. 云南 1-4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6%,4 月份增长 8.6%。
3. 云南 1-4 月新能源发电量增长 77.6%,占规上工业发电量比重 24.5%。
4. 云南 1-4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3%。
5. 云南 1-4 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 5.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 40.4%。
6. 云南 4 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 0.3%,环比上涨 0.3%。
1. 山东欣旺达智慧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太阳能电站年产绿电2400万KWh,年节约标准煤0.8万吨、碳减排0.13万吨。
2. 山东恒信高科能源有限公司智慧配煤系统降低综合配煤成本,提升配煤准确率。
3. 禹城市燧禾农业生态园利用牛粪沼液作为液态有机肥,实现有机绿色农业生产。
4. 山东玻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多种节能措施,年可节约用电约240万千瓦时。
5. 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研发,实现企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内部循环利用。
6. 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建设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每天可节约用电20000度,每月节省成本15万元人民币。
7. 临沂大将军建陶有限公司完成4条线核心设备烧成窑的升级改造,更新新型节能电机等,年发电量达3400万度。
1. 安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2023年营收达6121.9亿元,两年翻番。
2. 光伏制造业营收超2900亿元,全国第3位。
3. 安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3家,省级平台364家。
4. 安徽2023年落地项目1350个,总投资额1.19万亿元。
5. 安徽坚持产融一体,金融赋能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