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的戈壁上,集中连片的太阳能光伏板似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汇聚到附近的光伏电站汇集站。
2. 华电昌吉木垒105万千瓦风光基地项目,成为中国第二批沙漠、戈壁、荒漠大基地项目,也是新疆首个全容量并网、同期投产整装容量最大的基地项目。
3. 项目投产后,每年可新增绿电26亿千瓦时以上,年节约标煤超过8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8万吨。
4. 昌吉州风、光资源丰富,消纳能力强,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5. 昌吉州已建成风电、光伏装机规模810.8万千瓦,在建风电、光伏装机规模2693万千瓦。
6. 新能源产业强势增长,吸引了光伏和储能等配套产业落地昌吉。
7. 昌吉州木垒县已建成并网风光电装机规模608万千瓦,新能源年发电量突破百亿千瓦时,占全疆十分之一以上。
1. 中国固态电池全球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8%,增速位列世界第一。
2. 中国太阳能电池全球专利申请量为12.64万件,排名第一。
3. 2023年前11个月,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出口分别达到人民币2693亿元、4194亿元和2890亿元。
4.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重点企业全球有效专利量已经超过10万件。
5. 截至2023年5月,全球固态电池关键技术专利申请量为20798项,其中中国有7640项,占比达36.7%。
6. 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持续完善新领域新业态专利审查标准,大力培育绿色低碳技术和未来产业高价值专利,加大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1. 国网西藏电力首次组织两笔绿电交易,计划通过川藏联网通道向重庆输送绿电276.8万千瓦时。
2. 国网西藏电力统筹兼顾区内外市场接轨,提前编制绿电交易试点方案,疏通全流程细节。
3. 国网西藏电力致力于推动绿电产业加快发展,优化完善绿电交易机制,提升绿电交易及用能体验。
4. 国网西藏电力积极寻找合作资源,扩大绿电服务群体,丰富绿电交易内涵。
1. 中建四局科创大厦项目是全国首座高度超150米的近零能耗建筑,将于2024年底投入使用。
2. 该项目位于广州国际金融城东区,总高176米,地上36层。
3. 项目应用中建四局自主研发的双碳管控平台,开展施工全过程碳排放数据的统计及动态监测。
4. 项目上线运用的数字建造平台,构建指挥中心、BIM协同管理等九个模块的管理架构,实现整体部署、统一标准。
5. 该项目采用智能识别、智能水电表、智能地磅等系统,以及无人机智能航拍等20项智慧建造技术。
6. 项目装配率达93.5%,达到广东省AAA级装配率标准。
7. 项目应用中建四局自主研发的云端建造工厂,将建造速度由7天一层提高到4天一层,作业人员数量减少20%。
1. 中广核烟台招远海上光伏项目正式开工,预计年发电量约6.9亿千瓦时。
2. 项目位于山东省招远市北部莱州湾海域,总规划面积约6.44平方公里,建成后预计年平均发电量为6.9亿千瓦时。
3. 项目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适应海洋特殊环境的双面双玻高效单晶异质结组件。
4. 项目是山东省首批竞配的十个海上光伏项目场址中水深最深、建设难度最大、开发条件最复杂的场址。
5.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平均发电量为6.9亿千瓦时,等效年减少标准煤消耗约20.7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53.2万吨。
6. 该项目是中广核倾力配置资金、技术与科技研发资源,率先实现400兆瓦海上光伏项目开工建设的项目。
7. 未来,中广核将持续发力在鲁海上新能源建设,全力打造千万千瓦“风光储渔”海上新能源产业集群。
1. 新疆东方电气新能源有限公司二期风机叶片后处理项目投产后,可带动当地600人就业。
2. 木垒县已引进54家企业,形成风机叶片、主机、逆变器等风光储产业链条。
3.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推动±800kV特高压柔性直流输变电技术、世界首台套±1100kV换流变压器、±800kV干式直流套管国产化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实现自主研制。
4. 新疆中瀚顶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计划2年内把产能从15万吨扩大到30万吨。
5. 昌吉市各县市均建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已形成现代煤电化工、硅基铝基新材料、纺织服装、新能源及装备等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6. 昌吉市前11个月,实现规上企业增加值806亿元,同比增长9.9%。
7. 昌吉市今年累计签约92个项目,签约金额超2140.7亿元。
1. 2023年是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全球气温升幅已达1.4摄氏度,距离《巴黎协定》的1.5摄氏度目标越来越近。
2. 极端天气事件高发频发,气候危机的严峻性与日俱增。5个气候“临界点”有可能被触发,对关系人类生存的自然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3. 极端天气给各国经济发展、粮食供应、能源安全等带来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面临双重任务,经济和技术能力都不足以应对气候变化。
4. 全球气候行动的机会窗口已十分有限,加紧兑现承诺、加速转型创新和加强团结合作是推动气候行动的关键因素。
5. COP28取得的进展包括,明确了要“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统中转型脱离化石燃料”,提出到2030年,将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产能增加2倍,50家石油公司承诺减少甲烷排放,以及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等。
6. 应对气候变化的真正转折点还远没有到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依然有增无减,到2030年,全球恐将面临升温2.5℃至2.9℃的情景,将升温控制在1.5℃的可能性仅有14%。
7. 目前,发达国家实际行动与共识之间存在差异,减排和出资力度不足,而发展中国家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支持的缺口巨大。
8. 一些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出现倒退,化石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不减反增。
9. 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阻碍减排产品及技术在全球的推广,破坏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努力。
10. 发达国家“历史欠账”仍未兑现,仅有1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承诺,远远不够。
11. 非洲国家在COP28上寻求财政和技术支持,敦促落实援助承诺。
12. 国际社会应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降低绿色低碳技术的成本,加快技术部署速率。
13. 应对气候变化,迫切需要各方践行多边主义,加强团结合作,在接下来的关键10年加大行动力度。
1. 浙江2023年GDP预计突破8万亿元大关,增长6%以上。
2. 浙江1至11月进出口总值达4.50万亿元,同比增长4.4%,出口规模居全国第2位。
3. 浙江今年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出台了《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一批政策文件,引领中小企业“往高攀升、向新进军、以融提效”。
4. 浙江今年以来,浙江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聚焦民营企业最急、最盼、最忧的问题,谋划实施了“1+N”政策体系,以政策集成创新,向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再出发。
5. 截至11月底,浙江市场经营主体总量达1026.6万家,同比增长9.8%,实现历史性突破。
1. 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主动提出“双碳”目标,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
2. 2023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分别达到4.4亿千瓦、1.2亿千瓦。
3. 中国已启动碳交易市场,且交易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1. 滁州经济总量稳居安徽第三,全国百强第79位,近10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全国第一。
2. 滁州是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动力电池产业第二城,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
3. 滁州聚焦发展“新三样”,即光伏、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已形成八大新兴产业产业链。
4. 1-10月,滁州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等“新三样”出口总量居安徽省第二,光伏产业产值突破1100亿元,同比增长60%。
5. 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入新加坡理念,规划建设12座邻里中心,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多功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