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RC外部版V3.1
大数据优选每日重点财经资讯
共 1756 篇文章

标签:电池 第113页

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推动农村风电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绿色转型。

1. 我国农村风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2. 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将探索多种能源开发模式,开辟风电发展新增长极。 3. 发展风电产业可带动相关产业成长,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4. 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工程推进了节地型、低噪声、高效率、智能化风电机组和技术的应用,促进乡村振兴。 5. 低风速技术成熟,中东南地区风电开发可行性增强。 6. 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将推动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有助于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7. 因地制宜开展驭风行动,结合风能资源、空闲土地等因素科学选址布局风电项目。 8. 各地积极发挥优势,推进风电产业发展,促进了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增收。 9. 风电企业融入特色人文元素,促进风电开发与乡村风貌结合,激活乡村旅游资源。

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技术进步,稳定制造业投资,扩大消费,优化消费结构,企业重点关注产品创新、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和售后服务,消费者践行绿色消费,金融支持至关重要。

1.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稳定制造业投资,扩大消费规模,优化消费结构。 2. 企业在以旧换新中要重点关注推出新产品、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售后服务四个方面。 3. 消费者在以旧换新中应适时适度跟进绿色消费理念,淘汰低效、高能耗、重污染产品。 4. 金融支持对于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中国吸引外资持续增长,数量激增,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改善,高技术产业投资显著,外国企业看好中国市场,外资投资转型寻求互利。

1. 中国1-2月新设外资企业数量为7160家,同比增长34.9%。 2.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吸引和利用外资,包括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等。 3. 受访的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满意度持续提升,八成以上企业表示满意或以上。 4. 高技术产业在中国的外资投资不断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0.1%。 5. 外国贸易振兴机构表示,近90%的日本企业将在中国维持或加大投资。 6.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研究员认为,外资企业投资中国已转变为寻求互利共赢。 7. 中国政府将继续支持外资企业参与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和健康产业。

中国重视产能问题,主张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缓解过剩,并从全球化角度分析,支持满足全球绿色发展需求,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1. 中方高度重视产能问题。 2. 市场机制会导致产能过剩,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这是正常现象。 3. 应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情况角度分析产能问题。 4. 新兴产业产能满足全球需求,中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也为全球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5.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无助于解决产能问题。 6. 中方支持市场经济规律,反对绿色保护主义,将与各方沟通协调处理分歧。

浙江新能源监测平台实时监测新能源装机发电情况,提供关键运行数据,支撑新能源发展规划。

1. 平台实时监测浙江省风、光、水、生物质能等全品类新能源装机发电情况。 2. 平台可通过运行监测模块获取各新能源电站关键运行数据,如光伏电站的发电量预测、年等效小时数、年发电效率等。 3. 平台供各地区因地制宜挖掘新能源发展潜力,支撑浙江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

商务部主持召开欧中资电动汽车圆桌会,强调创新、供应链和市场竞争驱动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助应对气候变化,政府支持企业维护权益,建议企业注重创新、風險管理和綠色發展。

1. 欧中资电动汽车企业圆桌会由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主持召开。 2. 参会企业包括吉利、上汽、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十余家。 3. 中国电动汽车发展依靠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市场竞争,并非补贴竞争优势。 4. 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贡献。 5. 中国政府支持企业维护合法权益。 6. 企业需坚持创新驱动、加强风险管理、重视绿色发展,与当地企业深化合作。

一季度油气产量超计划:原油4.68万吨,天然气3000万立方米;新能源发电量达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3%。

1. 一季度原油产量超计划4.68万吨,天然气产量超计划3000万立方米。 2. 采油一厂一季度生产原油30万余吨。 3. 采油四厂一季度稳步开局。 4. 采气分公司一季度产气量8.3亿立方米。 5. 新能源一季度发电量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3%。

科技变革推动产业变革,人才培育需前瞻考量、全局规划、战略布局、整体推进,以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1. 产变革是科技变革根源,科技变革是产变革源泉。 2. 国际竞争转向基础研究,培育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成我国首要任务。 3. 加强科技人才培育需进行前瞻考量、全局规划、战略布局、整体推进。 4. 前瞻考量要明确各主体定位和职责,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国家实验室和科研机构等组织衔接,探索企业人才培育体系。 5. 全局规划要提升研究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力量,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场景,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打通。 6. 战略布局以知识价值、科技势能、人力资本为导向,推进自主创新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产业智能化、融合化,实现技术势能转化为商业价值、人力资本导向人才培养。 7. 整体推进要激发科技、产业、人才活力,释放容错空间,鼓励创新集聚区发展,深度融合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培育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