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RC外部版V3.1
大数据优选每日重点财经资讯
共 1756 篇文章

标签:电池 第106页

乌海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推进绿色供电项目、新能源重卡、锂电池全产业、智慧监管系统、BDO生产基地、可降解材料产业、抽水蓄能电站、跨区域合作新能源项目、硅基新材料项目等领域建设。

1. 300兆瓦光伏及480兆瓦时储能绿色供电项目加快建设。 2. 光伏电站建成后将为新能源重卡提供换电服务。 3. 实施锂电池全产业项目,延伸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氢能产业。 4. “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智慧监管系统可实现异常排污全面感知。 5. 乌海正在全力打造全球最大的1,4-丁二醇(BDO)一体化生产基地。 6. 出台《乌海市促进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条例》,鼓励使用可降解材料制品。 7. 大力推动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落地建设。 8. 启动实施“阿电入乌”首期200万千瓦跨区域合作新能源项目。 9. 龙源、绿发、宝武等15个新能源项目稳步推进。 10. 兴发有机硅一体化等一批硅基新材料项目加快建设。

2024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劲增长,市场占有率达30%,但仍需加强技术创新、产能转型和补能网络建设,以应对出海壁垒和市场需求。

1. 2024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28.2%和29.4%,市场占有率达30%。 2. 我国汽车产业仍处在“由大至强”阶段,需进一步发力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市场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3. 汽车产品更新换代需求庞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应抓住机遇,推动产能转型升级。 4. 快捷高效的新能源汽车补能网络建设是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关键。 5. 反补贴调查等因素增加新能源汽车出海壁垒,但电动化长远趋势不会改变。

新能源汽车维保年均费用低,市场增长迅速,重点在于清洗美容、轮胎和三电维保,但行业面临人才短缺和标准建设加速推进。

1. 新能源汽车年均维保费用为1210元,传统汽车为2570元。 2. 新能源汽车维保市场复合增长率高达58.7%。 3. 新能源汽车维保行业主要价值贡献为汽车清洗美容、轮胎和三电维保。 4. 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5. 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才缺口达103万。 6. 全国智能新能源汽车后市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整合优质资源打造职业教育平台。

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常州经开区位列全国第一,科技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各大车企的共同发展方向。 2. 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 常州经开区在“2023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中位列全国第一。 4.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探索和实践了一条由科技型社团组织牵头搭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新模式。 5. 常州正着力构建“1028”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6.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科创投资顾问团由联合国内主要车企、投资部门和投资基金共同发起成立。 7. 大会打造集“会-赛-展”一体的“政产学研金服”协同创新与交流平台,提高新能源汽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70个试点县获中央财政4500万最高奖励支持充换电设施建设。

1. 2024-2026年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试点县名额70个。 2. 中央财政通过奖励资金支持试点县开展工作,每个试点县示范期为3年,最高可获得4500万元奖励。 3. 奖励资金主要用于试点县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支出,不得用于平衡地方财力或购置/运营新能源汽车补贴。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创新技术,培育新兴产业,提振消费需求,完善回收体系,促进数字低碳转型。

1. 抓住机遇推动产能转型升级,提供绿色低碳高质量产品。 2. 加快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能网络,打开市场。 3. 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市场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发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4.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新增长引擎。 5. 探索车网互动、无人驾驶等技术应用,推动车、网、路、城融合。 6. 研究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活力的举措,提振消费需求。 7. 加大对资源回收行业的扶持,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体系。 8. 提高消费者需求重视程度,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 9. 推动数字技术、低碳技术赋能产业链协同发展,塑造竞争优势。

光伏产业高速增长,2023年装机量增148.1%;“祁韶特高压”保障新能源消纳,陇东风光项目年产绿电22.71亿度;储能并举,推进新能源体系建设。

1. 我国光伏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达216.88吉瓦,同比增长148.1%。 2. 光伏产业主要制造环节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64%,行业总产值超过1.75万亿元。 3. “祁韶特高压”线路利用智能技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助力新能源电力稳定消纳。 4. 陇东风光综合新能源项目探索风光同场、风机混排模式,预计年均生产绿电22.71亿千瓦时。 5. 集中式与分布式储能并举,积极发展源网荷储控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是新型能源体系的内在要求。 6. 国网内江供电公司开展“煤改电”电能替代推广项目,有效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