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桂双回线路并网河北电网,年供电量98亿千瓦时,优化华北电网结构,增强京津冀供电能力。
1. 两座发电厂通过庄桂双回线路并入河北电网,每年可送电量约98亿千瓦时。 2. 该系列工程包含2项100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和7项500千伏线路工程,涉及20座厂站改造升级,新增配变容量600万千伏安,新建和改接500千伏线路29条,总长度814公里。 3. 工程于2020年8月开工建设,历时近4年全面完工,优化了华北区域电网结构,增强了京津冀供电能力,为华北地区迎峰度夏奠定电力支撑。
1. 两座发电厂通过庄桂双回线路并入河北电网,每年可送电量约98亿千瓦时。 2. 该系列工程包含2项100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和7项500千伏线路工程,涉及20座厂站改造升级,新增配变容量600万千伏安,新建和改接500千伏线路29条,总长度814公里。 3. 工程于2020年8月开工建设,历时近4年全面完工,优化了华北区域电网结构,增强了京津冀供电能力,为华北地区迎峰度夏奠定电力支撑。
1. 1-5 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4%。 2. 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 9.6%,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 57.3%。 3. 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 17.5%。 4. 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11.5%。 5. 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 8.5%。 6. 1-4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 4.3%。
1. 预计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同比增长超过 1 亿千瓦。 2. 当前煤炭依然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电力生产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3. 今年新增发电装机将继续快速增长,新能源发电装机预计上升至 13 亿千瓦左右。 4. 国家能源局将强化能源电力监测预警,确保民生用电。
1. 沈鼓集团全部核心车间已完成数字化改造升级。 2. 沈鼓集团建立了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系统(DNC/MDC)、设备维修管理系统(EAM),实现了全方位线上管控。 3. 通过数字化车间建设,沈鼓核心零部件加工效率提升28.2%,每年节约图纸投放190余万张,核心瓶颈设备综合效率提升超16%。 4. 沈鼓集团建立了沈鼓云远程监测及故障诊断服务中心,为全国4000余台机组提供线上服务。
1. 营口港开港40周年。 2. 今年1-5月营口港吞吐量达8955.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31.1万TEU。 3. 营口港拥有30多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数量越多,效率越高。 4. 营口港今年1-5月岸电使用量达到43万千瓦时,是2023年的20倍。 5. 营口港是中国“北大仓”北粮南运的枢纽港,占据北粮南运总量50%-60%。
1. 66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年发电能力约66亿千瓦时。 2. 该项目年烟气提水量约163万吨,达到工业用水标准。 3. 该项目每年可消纳褐煤400多万吨,节水效益超过1000万元。
1. 鞍钢炼铁集控中心大屏展示了铁前生产、高炉炼铁、铁水运输等流程及数据,仅有少数操作人员监控和操作。 2. 鞍钢矿业关宝山公司磨磁车间采用了智能巡检机器人和清扫机器人,实现了无人化和智能化生产。 3. 集中的炼铁集控中心打破了传统工艺间的数据壁垒,整合融合了厂区内28个操作室、104套控制系统,将劳动生产率提升了32%。 4. 鞍钢矿业关宝山公司建设的选矿黑灯工厂通过智能控制、智能照明、智能机器人等,实现了选矿全流程智慧管控和设备长周期稳定运行,2023年精矿产量预计达176万吨。 5. 鞍钢已建成集控中心27个,智能模型上线200余个,工业机器人与无人化行车200余台套,智能化产线20条,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
1. 一季度末新型储能投运装机超3500万千瓦,较2023年同期增长210%。 2. 大型化集中式新型储能项目占比54.8%。 3. 西北地区新型储能发展最快,占比29.2%。
1. 福清“华龙一号”获得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综合指数满分。 2. 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反应堆“玲龙一号”成功倒送电。 3. 中核集团拥有完善的核能开发利用、核工程建设、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创新链体系。 4. 我国已建成“一堆一器”为源头的“多堆多器”科技创新体系。 5. “华龙一号”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6. 快堆核能系统理论上可提高铀资源可利用率60倍。 7. “中国环流三号”打破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 8. 我国正逐步落实“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战略。 9. “华龙一号”已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10. 中核集团建立了自主的三代核电技术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 11. “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带动核电装备产业链跨越式发展。 12. 我国已建立高度协同的核工业创新体系。 13.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第四代核电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30年,数字技术将减少能源领域15%的碳排放量。 2. 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到205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超过一半。 3. 2022年,我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仅为20%,表明能源交易市场仍存在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