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地电力建设工程陆续开复工,安全风险居高不下,是事故易发多发时段。
2. 企业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细化完善保障措施,确保无盲区、无死角。
3. 电力企业要统筹考虑工程数量、规模、地理分布,合理把握开工复工节奏。
4. 建设单位要制定安全教育培训专项方案,确保进场作业人员全覆盖。
5. 建设单位要加强工期管理,监督各参建单位严格执行合同约定工期。
6. 各参建单位要动态完善预案体系,及时制定修订相关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7. 地方各级电力管理部门要深入排查梳理本单位核准、备案的电力建设工程开复工情况。
8. 各派出机构要会同省级电力管理部门,抽取一定比例的电力建设工程开展“四不两直”督查。
1. 广西首条海上风电能源通道已正式送电投产。
2. 广西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通过能源通道输送超5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
3. 2023年,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累计完成4项清洁能源项目配套电网工程,投运90余项主电网工程。
4. 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总经理张宁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做好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其余项目和钦州海上风电示范项目220千伏送出通道建设。
5. 根据《广西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广西将在“十四五”期间打造北部湾海上风电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海上风电。
6. “十四五”期间,广西核准开工海上风电装机750万千瓦,力争新增并网装机300万千瓦。
-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超过3500吉瓦。
- 我国海上风电迅猛发展,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风电市场之一。
- 海上风能开发有两条技术路线,近海海域采用固定式基础,深远海海域采用漂浮式基础。
- 发展海上风电对于我国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国实现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减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能源安全性和可靠性。
- 我国海上风电的开发仍然面临诸多难题,比如,海上的恶劣条件会对设备和系统带来较大挑战,我国在海上风电的施工、运维等环节还存在一些不足。
- 要积极推动以场级控制为目标的第三代风能技术的发展,加强研发海上风电制氢、海水淡化等技术,促进海上风能的规模化综合应用。
1. 道孚抽水蓄能电站于日前开工建设,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总装机容量210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9.94亿千瓦时,是四川省装机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项目,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
2. 抽水蓄能电站可利用风光等新能源发出的多余电能将下水库的水抽到上水库,在用电高峰时段,电站再将水从上水库放至下水库,把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满足高峰时段电力需求。
3. 道孚抽水蓄能电站一天可存储电量1260万千瓦时,能满足200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对于区域内电力系统供需平衡、电力系统频率和电压稳定、电能品质提升有着显著作用。
4. 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是我国规划建设的大型清洁能源示范基地之一,已投产水电和新能源装机近2100万千瓦,本阶段规划的7800万千瓦装机容量计划2035年全面建成,届时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
5. 建设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是探索新时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新模式新机制的创新性工作,可以为我国其他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
1、国家电网累计建成35项特高压工程,跨区跨省输电能力超3亿千瓦。
2、2023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7%,其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3%。
3、2023年,国家电网开工哈密―重庆等8项特高压工程,投产白鹤滩―浙江等6项特高压工程,全年完成电网投资5381亿元。
4、国家电网风光新能源累计并网容量近8.7亿千瓦,利用率保持97%以上。
5、国家电网在特高压输电、柔性直流输电等领域取得一批世界领先的原创成果,2023年,获授权发明专利5715项,牵头立项国际标准60项、发布21项。
6、国家电网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带动上下游企业投资超过1万亿元。
1. 2023年,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一代18兆瓦海上直驱风电机组下线,为目前已下线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海上直驱风电机组。
2. 我国海上风电迅猛发展,海上风电机组产能占全球市场的60%,发电机产能占全球市场的73%,已成为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
3. 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储量大,可集中连片大规模开发,且我国近海和深远海、离岸200千米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海上风能可开发量巨大。
4. 海上风电机组发出的电能到达沿海等高能源需求地区的距离更短、成本更低,更适合大规模开发。
5. 我国海上风电开发有两条技术路线:近海海域采用固定式基础,深远海海域采用漂浮式基础。
6. 近海风电基础技术难度小、建设成本低,是海上风能开发的首选方案。
7. 深远海风电的开发难度大,目前欧洲仍是深远海域海上风电的先行者。
8. 我国已经并网发电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有“三峡引领号”、“扶摇号”和“海油观澜号”。
9. 发展海上风电对于我国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减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10. 我国海上风电,特别是深远海风电的开发仍然面临诸多难题,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突破。
1. 2023年,山西煤炭产量达13.78亿吨,以长协价保供24个省份电煤6.2亿吨,增量、总量均居全国第一。
2. 山西电力现货市场全国第一个转入正式运行。
3. 2023年,山西地面煤层气产量达76.6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62%,排全国第一。
4. 截至目前,山西累计建成118座智能化煤矿、1491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3200处硐室实现无人值守,所有重要作业地点实现无监控不作业。
5. 山西绿电并网规模创历史新高,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超出国定目标。
6. 2024年,山西将从采掘工作面智能化转向全矿井智能化,为2025年全省大型及灾害严重煤矿全部实现智能化奠定基础。
7. 山西将加快建设智慧电力,从“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转变;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面提升智能化采气水平,推动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集中、分布、储能“并举”,提高绿电可靠性和稳定性,加速电力转型。
1. 内蒙古核心煤炭装车区域巴图塔站场,单班装车总量完成185列,共计76.67万吨,超出日计划2.64万吨。
2.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设置654处覆冰观测点,设立83支除冰团队、25支融冰团队,制定重点线路运维保障方案,加电网调度和运行管理。
3. 北京地区电网整体运行安全平稳,电力供应充足。
4. 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近3万亿千瓦时,接近全社会用电量的1/3。
5.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六座梯级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3.5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超10亿吨,减排二氧化碳超28亿吨。
1. 近日财政部发布修订后的《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2. 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投入,支持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2023年预算安排172亿元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
3. 中央财政支持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合计奖补1000多亿元,完成治理面积约537万公顷,取得显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 修订后的《管理办法》规定,治资金用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历史遗留废弃工矿土地整治,优先用于解决突出问题,不得用于不支持项目。
5. 治理资金采取项目法分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按不同投资额度确定奖补金额,历史遗留废弃工矿土地整治总投资5亿元及以上的项目奖补3亿元。
6. 财政资金支撑生态保护修复作用增强,《管理办法》助力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精准、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1. 中国算力总规模近5年年均增速近30%,达到每秒1.97万亿亿次浮点运算,位居全球第二。
2. 商用和企业数据中心高达30%的服务器处于“昏睡”状态,一直在耗费电力但并未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
3. 数据中心整体用电量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占全社会的2%,电力成本占数据中心总运营成本的50%。
4. 预计到2030年,数据中心能耗总量将达3800亿千瓦时左右。
5. 宁夏新能源装机超3600万千瓦,新能源利用率位居西北第一,并被列为第一批绿电交易试点省份。
6. 国家电网中卫电力公司开展从电网规划、报装接电到能效服务的全链条全周期服务,助力用户节能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