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白山市接待国内游客1256.09万人次,同比增长307.6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06.08亿元,同比增长393.13%。
2、白山市园参种植面积约3.96万亩,占吉林省种植面积的28.3%;林下参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占吉林省种植面积的40%。
3、白山市中药材种植品种超过30种,标准化种植比重达60%以上,中药材种植业实现产值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6%。
4、白山市蓝莓种植面积已经达到7.18万亩,年产鲜果3.8万吨,综合产值10亿元,部分蓝莓种植村还建起富有特色的采摘园、文化长廊等,实现了“农业搭台,旅游唱戏”。
5、白山市自2018年打响碧水保卫战以来,全面落实河长制,建立覆盖所有河流的常态化河道保洁机制,全市“四级”967名河长常态化开展巡河。
6、到2023年底,全市已为1304个入河排口建立“一口一档”,开展全域万里绿水长廊建设项目61个,建设长度达130公里,完成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守护水岸线、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和做强水经济等重点任务。
7、2023年,白山市在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跃居吉林省第一位。
8、白山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4.6%,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1. 湖州市围绕“绿色创新引领生态资源富集型地区可持续发展”主题开展多项举措,包括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
2. 湖州市通过导入国家绿色技术银行、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库和加快绿色技术的转化应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和产业化项目落地。
3. 湖州市聚焦生物医药等八大新兴产业链布局7个“创谷”,旨在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4. 湖州市通过支持研究院知识产权作价投资、提供园区配套和专项基金等方式,帮助研究院实现造血功能。
5. 湖州年轮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水泵节能控制技术,在多地落地多个技改项目,节能效果显著。
6. 湖州市53家新型研发机构2023年累计转移转化技术成果397项、吸引科研人才686名,孵化企业实现缴纳税金7578.81万元。
7. 西安交通大学-湖州中子科学实验室致力于建设加速器中子源综合科学示范装置,主要用于硼中子俘获治疗癌症技术、中子成像等研究。
8. 湖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罗芳表示,2024年将以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核心,构建“一重两院三校”的科创平台体系。
9. 浙大科技园湖州基地开园后设立首期规模5000万元科创产业投资基金,用于定向支持孵化引育的科技企业。
10. 浙大湖州研究院院长许超介绍,研究院的使命愿景是打造“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高速公路”。2023年研究院培育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新增培育孵化引进企业8家,实现营业收入近4000万元。
1. 近日财政部发布修订后的《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2. 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投入,支持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2023年预算安排172亿元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
3. 中央财政支持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合计奖补1000多亿元,完成治理面积约537万公顷,取得显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 修订后的《管理办法》规定,治资金用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历史遗留废弃工矿土地整治,优先用于解决突出问题,不得用于不支持项目。
5. 治理资金采取项目法分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按不同投资额度确定奖补金额,历史遗留废弃工矿土地整治总投资5亿元及以上的项目奖补3亿元。
6. 财政资金支撑生态保护修复作用增强,《管理办法》助力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精准、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1. 2023年11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8.5亿千瓦,其中太阳能、风电分别增长49.9%、17.6%。
2. 截至2023年11月,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7713亿元,其中太阳能、风电分别增长60.5%、33.7%。
3. 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20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6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66万吨。
4. 国家第一批大型新能源基地项目——锡盟400万千瓦新能源送出工程投运,每年新增外送清洁能源电量138.9亿千瓦时。
5. 11月17日,金沙江上游至湖北特高压工程首个线路标段基础施工完成,建成后每年可向华中地区输送清洁电能近400亿千瓦时。
6. 云南提前半个月完成全年新增集中式新能源并网1500万千瓦的目标任务。
7. 华电青岛公司燃机项目5号机组投产,每年可减少标煤耗量约150万吨,降低碳排放60%左右。
8. 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对保障辽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新能源消纳具有重要意义。
1. 2022年以来,吉林省计划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土地整治项目145个,新增耕地面积70万亩。
2. 内蒙古全区形成了9套分区域、分作物、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制定了11项耐盐碱作物(牧草)高产栽培、土壤改良等地方标准,筛选出13个适宜不同区域的耐盐碱作物品种。
3.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的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曾是一片盐碱撂荒地,引进盐碱地改良技术和耐盐碱水稻品种,打造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
4. 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初期与青海省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合作,后续与青海大学等单位及专家学者展开合作,针对高寒荒漠地区饲草种植、盐碱地改良、饲草生产全程机械化应用等环节展开实验探索。
5. 内蒙古聚焦耐盐碱优势作物繁育、土壤质量和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节水控盐增效四大关键领域,成立区内外科研教学单位全方位合作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
6.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李二珍表示,今年不少葵农在自家中轻度盐碱地上使用了新研发的根际土壤微环境改良技术,有效降低了作物根际周围的盐碱度,提高了保苗率,亩均增产约15%。
1. 深交所2023年服务实体经济直接融资2.5万亿元,债券发行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
2. 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124家,科创债、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创新高。
3. 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超1300亿元。
4. 深市REITs“首发+扩募”带动新增投资超1500亿元。
5. ETF份额同比增长56%,期权市场成交量同比提升120%。
6. 2024年深交所将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国企提高核心竞争力、民企发展壮大。
7. 深交所将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推进REITs市场扩面增量,加强投资端建设。
1. 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量达到670多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76亿人。
2. 陕西引汉济渭工程建成,长江、黄河在关中大地实现“握手”。
3. 推动四川三坝、云南桃源、安徽凤凰山、河北青山、湖北姚家坪等一批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及大型灌区开工建设。
4. 浙江朱溪、海南天角潭、青海蓄集峡等一批大型水库开始蓄水。
5. 现阶段31个省份省级水网建设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区域水网建设规划加快编制。
6. 启动开展第二批省级水网先导区和第一批市级、县级水网先导区建设。
7. 加快甘肃白龙江引水、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等一批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开工建设。
8. 实施数字孪生水网,加快形成“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
1. 5G网络、物联网、卫星遥感遥测等现代科技促进了新疆智慧农业的发展。
2. 新疆农业博览园的未来农业科技馆展示了现代农业前沿科学技术,实现了蔬菜种植的高度自动化和可控化。
3.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数据成为农民生产的“新农资”,手机成为农村生活的“新农具”。
4. 玛纳斯县推行数字农业,通过推广智能设备和卫星遥感,农民足不出户就能远程操控、精准施肥,实现节水增产。
5. 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的水肥一体化平台覆盖近60万亩土地,计划覆盖新疆一千万亩耕地,实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
6.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表示,新疆大田水肥一体化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还研究出多种新型肥料,如新型的液体肥料不仅让肥料配方更加精准、均匀,也减少了包装等环节,更为环保。
7. 玛纳斯县投资1.49亿元启动建设全疆首个数字农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引进一批数字农业高新科技企业入驻。
8. 玛纳斯县建设了新疆最大数字农业实训基地,对农民进行数字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培训,已培养了1.8万名农民成为“科技明白人”,379人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1. 鹏飞集团谋划布局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工艺路线及装备最先进的氢能全产业链。
2. 鹏飞集团已投运200辆49吨氢能重卡,还投运了3辆氢能大巴、5辆氢能公交、1辆氢能中巴和一辆氢能装载机。
3. 鹏飞集团正在搭建全国范围的“零碳智慧物流科技”运营管理平台,帮助物流公司及个体户解决物流全生命周期的各种问题。
4. 鹏飞集团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250kW氢燃料发动机(单堆)在孝义发布。
5. 鹏飞集团打造了目前国内最好氢能重卡应用场景,总里程已达800余万公里。
6. 鹏飞集团成立了“万辆重卡大物流运营公司”,搭建全国范围的“零碳智慧物流科技”运营管理平台。
7. 鹏飞集团积极主动践行新型工业化的场景推动,改变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着经济越好环境越好,环境越好经济越好的方向发展。
8. 鹏飞集团引进氢农业、氢康养科研成果,打造山西品牌的氢蔬菜、氢水果、富氢水等绿色食品。
9. 鹏飞集团加快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乘用车、摩托车、共享单车等交通工具的研发及应用推广。
10. 鹏飞集团引进氢能各种产业,引导、鼓励企业和居民围绕氢学习、氢工作、氢创业、氢投资、氢建设、氢研发、氢消费,享受氢能带来的美好生活。
1. 民营钢铁企业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绿色产品认证等方面的占比分别为68.2%、50.3%、49.7%和17.9%。
2. 2022年有32.6%的高耗能行业企业编制“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比工业行业高9.2个百分点。
3. 民营高耗能企业推动单位产品主要原材料消耗量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比例超70%。
4. 民营企业绿色发展仍面临融资难问题,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改造的政策环境还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