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RC外部版V3.1
大数据优选每日重点财经资讯
共 332 篇文章

标签:环保 第32页

长岛计划于2035年实现净零排放,届时碳排放将下降20%,并建立绿色低碳产业和陆海统筹固碳增汇体系。

1. 到2035年,长岛将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2. 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分三阶段,到2027年碳排放力争下降20%,到2030年绿色低碳产业成形,到2035年实现净零排放。 3. 四大空间布局包括北部零碳增值生态保育区、南部降碳减污优化发展区、飞地产业园、国际合作交流会客厅。 4. 六项重大任务包括打造零碳“蓝色粮仓”、建设世界级零碳旅游目的地、构建绿色能源体系、全面绿色转型、陆海统筹固碳增汇体系、多维拓展国际合作。 5. 预计到2035年,长岛陆海统筹固碳增汇能力将达到13.11万吨。

2023年中国经济表现强劲,GDP增速超全球,创新排名上升,吸引力依旧。

1. 2023年中国GDP超126万亿元,增速高于全球3%,增量超过6万亿元。 2. 中国2020-2022年平均GDP增速达4.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3. 2023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消费复苏显著。 4. 中国创新指数排名升至全球第12位,新产业蓬勃发展。 5. 中国物价总体温和上涨,经济态势稳定,保交楼进展明显。 6. 91%的德国企业计划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中国经济仍具吸引力。 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4-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将高于全球增速。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覆盖51亿吨年排放量,截至2023年底累计成交4.4亿吨,成交额249亿元,参与交易企业比例上升约50%。

1.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 2. 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 3. 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年至2022年)成交额比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年至2020年)增长89%。 4. 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明显提升,第二个履约周期参与交易的企业占总数的82%,较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了近50%。 5.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框架体系。 6.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基本形成。 7. 我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果显著,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1.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规划政策框架搭建形成,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阶段,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日趋完善,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入推进。 2. 北京首都功能的布局不断在优化,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3. 2023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00万标箱,比2014年增长58%。 4. 2023年区域PM2.5比2014年下降了近六成,去年PM2.5是38微克/立方米,北京市低一点,是32微克/立方米。 5. 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已经达到1万多家,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800亿元。 6. 9900余家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直接结算。 7. 京津冀推出了第一批165项资质资格相互认证,230余项高频特色便民服务实现了“自助办”,自贸试验区51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北京、天津、冀北三地将在能源基础设施、绿色能源消费、清洁能源供应、融合能源创新、公平能源机制、多领域能源合作等六方面进行合作,共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1. 行动计划目标:到2025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开放合作、协同保障的区域能源体系,保障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2. 行动计划提出六方面主要任务,包括: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模式、清洁多元能源供应体系、高效融合能源创新体系、公平开放能源机制、多层次多领域能源合作。 3. 三地将强化整体谋划,形成彰显优势、功能互补、分工协作、协调运转的区域能源发展新格局。 4. 三地将共同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提升能源产业现代化水平,合力打造全国能源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5. 北京、天津、冀北三地建立成熟的电力保供联动机制,北京将加快推进环京电源、外送电通道和电网调峰能力建设。 6. 北京将在社会公用领域建立“布局优化、超充引领”的充电网,推动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

铜仁市构建梵净山大社区保护格局,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成立涉锰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锰矿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

1. 铜仁市制定《梵净山社区共管共建实施方案》,构建以周边3县10乡镇69个村参与组成的大社区保护、协作式参与、网格化管理的大保护格局。 2. 铜仁市先后出台《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铜仁市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水污染防治监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 3. 铜仁市成立锰污染治理和锰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对涉锰的矿、企、库、站实行“四个一策”,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锰矿企业整治等。

中国碳市场由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组成,强制碳市场覆盖约5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自愿碳市场支持社会主体自主减排,二者衔接将推动双碳目标落实。

1. 中国碳市场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组成,分别由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简称。 2. 强制碳市场选择了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是目前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3.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支持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甲烷减排、节能增效等项目发展,鼓励社会主体自主自愿地采取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4. 2023年2月,国务院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中国碳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5. 自愿碳市场产生的减排效果经过科学方法量化核证后,通过市场来出售,获取相应的减排贡献收益。 6. 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的衔接,将形成政策合力,激发绿色低碳创新动力,推动落实国家双碳目标。

全国碳市场覆盖年排放量约51亿吨,已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市场表现平稳向好,促进了双碳目标实现。

1、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2、2021年7月正式开市,已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 3、目前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框架体系,涵盖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标准规范、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业务规则等。 4、市场表现平稳向好,成交量和成交额均有明显提升,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 5、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健康运行,为双碳目标实现、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覆盖约51亿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两个履约周期累计成交量达4.4亿吨,碳价稳步上涨至每吨80元左右。

1.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2.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累计成交量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由启动时的每吨48元上涨至每吨80元左右。 3. 碳市场为企业履行减碳责任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渠道,帮助行业实现了低成本的减碳,两个履约周期,全国电力行业总减排成本降低了约350亿元。 4. 碳市场形成了碳价,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等碳定价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参考,促进了气候投融资工具创新,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投融资提供了基础支撑、资金支撑。 5. 碳市场探索建立了符合我国实际的重点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碳减排、碳管理的专业人才和相关机构,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3年国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投资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将继续强化对这些产业的支持,使其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

- 2023年国企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1.4%,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 2023年中央企业在电力电网企业聚焦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新能源大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投资额同比增长16%。 -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表示,中央企业在下一阶段发展中要更加聚焦高质量发展,注重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 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实施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了“干什么”“谁来干”“政策如何支持”等问题,激发了企业新动能。 - 2023年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新产业新业态成为企业的重要增长点。 -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表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关全局,国企将继续强化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