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RC外部版V3.1
大数据优选每日重点财经资讯
共 332 篇文章

标签:环保 第3页

"和气一号"项目建成,每年输汽4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7万吨,节省碳排放指标逾70万吨。

1. 中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建成投产。 2. 该项目每年向连云港石化基地输送480万吨蒸汽,等效减排二氧化碳107万吨,每年为石化基地节省碳排放指标70多万吨。 3. 该项目建成后,田湾核电基地每年可为连云港石化基地减少燃烧标准煤40万吨,相当于新增植树造林面积2900公顷。

40余家龙头企业参会的外加剂行业峰会上,中国外加剂技术发展迅速,涵盖数十个种类,其中粘度改性材料的技术优势显著。

1. 峰会吸引40余家外加剂及相关材料龙头企业参加。 2. 比赛设无碱液体速凝剂、混凝土降粘剂、外加剂大单体、外加剂小单体等四个方向。 3. 中国外加剂发展迅速,50年代开始木质素磺酸盐和引气剂研究和应用,后自主研发萘系、葱系高效减水剂,90年代后改性三聚氰胺、氨基磺酸盐、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快速发展。 4.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在高速铁路建设带动下获得快速发展。 5. 粘度改性材料是高流态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专用材料,中国唯一掌握该核心技术。 6. 外加剂已成为优质混凝土必不可少的材料,涵盖数十个种类。

中国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绿色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能源汽车市场领先,低碳产业推动疫后复苏,政府坚守减碳目标。

1.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 2. 绿色创新是现阶段中国经济投资创新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新动能之一。 3. 低碳绿色产业已成为疫后经济复苏和增长重要的驱动力。 4. 新能源领域一定程度的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有利于竞争、优胜劣汰和技术进步。 5.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超大规模、充满活力的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的优势。 6. 政府应坚持“双碳”目标不动摇、推广碳账户和碳核算,形成全面严格的减碳责任机制。

上海加强碳管理,提升碳汇能力,推动绿色转型,重点关注绿色设计、碳数据研究和农业减碳。

1. 上海能源消费中清洁能源比例偏低,存在高碳排放问题。 2. 上海强化空间分区管制,提升碳汇能力,扩大生态补偿范围。 3. 上海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重视绿色设计和碳数据研究。 4. 农业减碳可以通过土壤再造、空气净化等方式塑造永续生态。 5. 农业发展应多元化,注重农业知识经济的创新发展。

辽河油田首座电热熔盐注汽试验站运作以来,注汽1.82万吨,替代天然气120万方,碳减排近2600吨。

1. 世界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自运行以来,累计注汽1.82万吨,替代天然气120万方,碳减排近2600吨。 2. 中国油气钻探能力及配套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 3. 辽河油田创新研发出全新的电热熔岩储能注汽工艺流程,未来可实现绿色能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力争每年减耗天然气10.4亿方,减排二氧化碳225万吨。 4. 辽河油田在产量结构优化、技术进步节耗、天然气上产增效和燃油燃煤归零等方面,着力推动全过程节能减碳,今年前五个月,能耗总量同比下降5.53%。 5. 辽河油田将加快地热、光伏、氢能、风电、光热、余热利用等系列新能源替代工程,推动清洁能源规模化。

我国风光发电规模占总装机36%,试点6省份将摸清风光资源禀赋,分阶段评估可开发量,形成国家技术标准和地区资源成果。

1. 截至2023年底,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分别为4.4亿千瓦和6.1亿千瓦,二者占全国电源总装机的36%。 2. 试点省份:河北、内蒙古、上海、浙江、西藏、青海。 3. 试点工作内容:摸清开发现状、评估资源禀赋、明确开发条件、评估可开发量。 4. 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试点准备阶段(今年6月-9月)、资源普查阶段(今年10月-2025年9月)、成果形成和工作总结阶段(2025年10月-12月)。 5. 国家层面将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设计规范的评估方法、建设标准、数据处理等。 6. 各试点地区将依托工作平台开展资源普查,形成陆上(海上)风电和地面(海上、屋顶)光伏等资源普查报告、高精度风光资源图谱、可开发量数据库等成果。

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职业教育体系,支撑产业发展,预计2025年制造业技能人才缺口达3000万,需加强产教融合以满足市场需求。

1. 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职业教育体系,涌现出众多高素质技术人才,支撑我国拥有全部工业门类。 2.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迫切,预计到2025年仅制造业领域技能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 3. 职业教育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实实在在办好。 4. 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引导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以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匹配。 5. 重庆市永川区作为西部职教基地,重点发展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等五大专业集群,推进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模式。 6.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校中厂""厂中校",保障学习与生产融通,提高技能人才与产业需求匹配度。

全链条节粮减损举措,包括种植、收获、加工、食用精细化管理,技术革新,绿色防控,政府补贴,优化收割,科学烘干,全封闭储存,配餐优化,宣传教育,取得显著效益。

1. 全链条节粮减损:种植、收获、加工、食用各环节精细化举措,减少损耗。 2. 技术创新:无人插秧机、新式收割机、大米加工设备提升,有效降低碎米率。 3. 绿色防控模式: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减损效果更佳。 4. 农机购置补贴:政府支持推广节粮减损农机,降低农户购置负担。 5. 优化收割时机、调整田型:专业指导减少机收环节稻谷损失。 6. 科学烘干:控制温度和水分,防止稻谷发霉和破损。 7. 全封闭低温仓库:防虫防霉,最大程度减少存储损失。 8. 科学配制米饭:按需蒸煮、盛米,减少食用中的损耗。 9. 宣传教育:餐馆标识牌提醒食客按需打饭,减少浪费。 10. 减损效益显著:“榕树花园”大米消耗量大幅下降,实现降耗增收。

欧盟以不公正手法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阻碍竞争、创新,并加剧化石能源依赖,保护主义措施损人不利己。

1. 欧盟未经产业申请,违反市场意愿,自行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 2. 调查排除出口量大的欧美企业,仅针对中国本土企业,手法不公正。 3. 中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已到期退出,欧美仍在实施大额补贴,欧盟双重标准。 4. 限制中国电动汽车将导致欧盟汽车市场竞争不足,阻碍创新。 5. 中国电动汽车2023年帮助欧盟减碳49.8万吨,限制中国电动汽车将加剧化石能源依赖。 6.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盟反补贴调查背景下,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注册量仍增长32%。 7. 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合作共赢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