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RC外部版V3.1
大数据优选每日重点财经资讯
共 332 篇文章

标签:环保 第16页

孝义投运氢能车辆超550辆,设立50亿产业基金发展氢能产业,年产氢气2万吨。

1. 孝义市投运了500辆氢能共享单车和5辆氢能公交车。 2. 氢能共享单车经鹏飞氢云科技运营,成本8800元,获孝义市5400元补贴。 3. 氢能公交车由东风特汽研发,价值158万元,获吕梁市60万元补贴。 4. 孝义市设立50亿元产业基金,建设鹏湾氢港产业园,年产2万吨焦炉煤气制氢。 5. 孝义市投运了200辆氢能重卡、通勤客车和装载机。

2023年,碳市场覆盖50亿吨排放,履约率99%;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超煤电,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空气质量、水质、森林覆盖率持续改善。

1. 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履约完成率超过99%。 2. 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5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一半以上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 3. 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优于年度目标;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9.4%,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全国森林覆盖率提升2.39个百分点,达到24.02%。

澜湄六国加强水利合作,落地700余项目,促进了经济民生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合作前景光明。

1. 澜湄六国地缘相连,合作基础牢固 2. 中方提出加强水利合作,推进全流域治理 3. 澜湄合作机制已落地700多个项目,促进了经济和民生发展 4. 中国向湄公河国家分享水文信息,共同应对灾害 5. 中国积极开展“澜湄兴水惠民计划”等项目,提升地区民生福祉 6. 澜湄六国亲如一家,合作前景光明 7. 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作为重要的合作平台发挥了支撑作用

全球CDP参与企业大幅增长,中国企业积极应对气候治理,66%已识别气候风险,37%纳入战略。

1. 全球参与CDP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增长约25%,中国企业增长约26%。 2. 77%的中国企业建立了气候治理架构,董事会参与气候治理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三。 3. 66%的中国企业已初步识别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37%的企业将其纳入战略,协同价值链减碳的企业比例普遍提升。

中国绿色产能满足全球需求,有助全球可持续发展,西方“产能过剩”论是保护主义借口。

1. 美方宣称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导致市场扭曲,损害他国经济。 2. 广交会展现出全球对中国绿色技术的高度需求,反映出中国新能源产能供不应求。 3. 国际能源署预估新能源需求将大幅增长,当前产能不足。 4. 中国绿色产品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5. 中国绿色产能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支持,缓解通胀,稳定供应链。 6. 中国贡献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的一半以上,绿色能源产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7. 西方围绕中国“产能过剩”的抱怨掩盖了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动机。 8. 国际有识之士认为“产能过剩论”为保护主义提供借口,不利于全球贸易。

建行广东分行新增200亿绿色信贷,支持绿色产业,绿色贷款余额超1920亿。

1. 建行广东省分行新增配置200亿元专项绿色信贷资金,支持气候及绿色产业。 2. 巨湾技研获得广州分行发放的广东省同业首个“绿色气候贷”,贷款超1亿元。 3. 2023年,广州分行绿色贷款新增超500亿元,贷款余额超1920亿元。 4. 广州分行为湛江徐闻盈和海风电场项目提供了账户开立、资金托管等综合金融服务,项目发行规模达81亿元。 5. 广州分行为广州花都赤坭碳谷小镇渔光互补项目提供7亿元绿色贷款。 6. 广州分行为清远连州星子镇“农光互补”示范区建设累计提供超4亿元贷款。 7. 广州分行为广州南沙万顷沙镇污水处理厂PPP项目提供约1.2亿元贷款。 8. 广州分行为凤凰岭麻岩矿项目提供超5亿元贷款。

中国能源转型重点关注绿色转型、零碳技术和政策驱动,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1. 加强交流与合作,探索符合中国国情能源发展路径。 2. 加速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3. 零碳电力、零碳热力、零碳燃料供应是构建新型能源系统的关键。 4. 能效提升、非化石能源替代、碳移除技术是主要降碳途径。 5. 政策是推动模型发展和应用的关键因素。 6. 中国现有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对空气质量、经济和人类健康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