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稳健增长,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工业投资强劲,能耗指标改善。
1.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 2. 一季度煤炭消费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 3. 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 4. 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31.1% 5. 一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0.1% 6. 一季度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3.4% 7. 2024年中国将贡献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46%
1.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 2. 一季度煤炭消费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 3. 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 4. 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31.1% 5. 一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0.1% 6. 一季度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3.4% 7. 2024年中国将贡献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46%
1. 全球新能源产能短缺,中国持续提供可负担的优质产能。 2.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3. 中国新能源技术全球领先,推动全球风电、光伏发电成本下降。 4. 中国新能源产业为全球提供优质产能,丰富全球供给,缓解通胀。 5. 中国对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贡献超过一半,帮助各国获得清洁能源。 6. 中国创新、制造、工程助力全球风电、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 7. 中国持续助力世界减排,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长贡献度超过40%。
1. 一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达3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5.1%。 2. 投向碳减排项目的贷款占比达66.8%。 3. 一季度绿色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达3.7万亿元。
1. 需强制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约457家。 2. 《指引》借鉴四要素披露框架,包括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 3. 《指引》明确21个具体议题,包括治理污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乡村全面振兴等。 4. 《指引》将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作为优先项,披露要求与国际规则基本一致。 5. 《指引》要求自愿披露的公司遵守指引规定,规范信息披露秩序。
1. 郑州常住人口超1300万。 2. 郑州计划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70万辆,带动汽车产量突破140万辆。 3. 郑州已梳理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820个,资金需求约1200亿元。 4. 到2027年,郑州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力争较2023年增长30%以上。 5. 郑州计划绿色家电以旧换新,对换购绿色新家电的消费者给予10%的补贴,单台最高补贴1000元。 6. 郑州对换购厨卫智能家居产品的消费者也给予以旧换新补贴,补贴比例和单台最高金额同绿色家电以旧换新一致。
1. 中国首套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2. 示范电站规模:300兆瓦/1800兆瓦时,系统效率:72.1% 3. 系统单位成本较100兆瓦下降30%以上,自主化率达100% 4. 可连续放电6小时,年发电量约6亿度 5. 可为20-30万户居民提供电力保障 6. 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8.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9万吨 7.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具有规模大、效率高、寿命长、清洁无污染、安全性高等优点 8. 该技术可为电网提供调峰、调频、调相、备用、黑启动等功能,支撑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9. 肥城项目顺利并网发电是压缩空气储能领域重要里程碑 10. 有利于推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及产业发展,巩固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1. 中国优质绿色产能出口增长,反映了全球经济绿色化的趋势。 2. 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环保、智能化优势畅销海外。 3.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背后有完整的供应链、成本优势和新能源汽车技术优势。 4. 中国新能源汽车价格具竞争力,即便出口欧洲仍高于国内价格。 5. 中国锂电池产业链完善,国际市场需求强劲。 6. 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大增,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使其成为首选。 7. 2024年海外市场对中国光伏需求有望超预期。 8. 中国绿色转型优势来自供给和需求同步发力。
1. 一季度全国用电量达2.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8%。 2. 截至3月底,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6亿千瓦,一季度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占全部新增的92%。 3. 截至2月底,全国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约2680亿元,同比增长17.2%。
1. 中国氢气产能全球最大,为每年超过4000万吨。 2. 中国已建成加氢站421座,全球最多,其中约30%为液氢站。 3.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1.4万辆,全球7.9万辆。 4. 中国在西北建设光伏/风力发电+氢储能示范项目,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等应用。 5. 全球氢能产业仍处于商业化前期,安全问题是关键问题。 6. 在储运环节,氢气储运是氢能产业链最重要环节,是瓶颈问题。 7. 需持续科技创新攻关氢能领域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 8. 工信部将积极打造氢能园区、社区等应用场景,推进重点工业领域的替代应用。 9. 以富余绿电低成本制氢为源头,以多元化场景应用为龙头带动绿色氢能产业链发展。
1. 目标:到2026年,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60%,智能化工作面数量占比不低于30%,智能化工作面常态化运行率不低于80%。 2. 目标:到2030年,矿山井下人员减少10%以上,打造一批单班作业人员不超50人的智能化矿山。 3. 目标:到2026年,煤矿、非煤矿山危险繁重岗位作业智能装备或机器人替代率分别不低于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