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RC外部版V3.1
大数据优选每日重点财经资讯
共 220 篇文章

标签:汽车服务 第18页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飙升,传统加油站面临危机,转型应向泛能化、社区化和智能化发展。

1. 未来几个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突破50%。 2. 壳牌计划每年剥离约500个加油站点,重点放在公共充电桩。 3. 能源转型下,传统加油站面临淘汰危机。 4. 传统加油站转型应对之道:泛能化、多元化、社区化、智能化。 5. 综合能源站可满足加油加气、充换电、加氢等需求。 6. 加油站未来将成为消费综合体,提供便捷购物、餐饮休闲等服务。 7. 加油站可利用空间资源提供便民服务,构建1分钟便民服务站。 8. 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推动加油站智能化升级,提升补能便利度。

优惠、补贴、旧换新政策推动汽车消费,刺激经济,二手车限迁加速流通,新能源车置换激励消费,配套服务优化提升使用便捷性。

1. 各地通过优惠活动、消费补贴促进汽车消费。 2. 汽车产业对稳定经济起重要作用。 3. “以旧换新”政策推动汽车流通消费增长。 4. 全国二手车限迁政策逐步落实,加速二手车流通。 5. 上海推出新能源汽车置换补贴政策,鼓励新能源车消费。 6. 各地优化配套服务,简化充电桩报装流程,方便新能源车使用。

推进收入增长、减少行政支出、降低融资成本、促进民营经济、优化消费限制,推动居民消费能力提升。

1. 2010年提出的“两同步、两提高”目标中,尚未实现“两提高”,特别是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2.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同步”而非“基本同步”,强调促进居民收入更快增长。 3. 全国正在缩减公务员编制和推动行政区划改革,减少行政管理支出,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4.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降低居民融资成本,促进住房消费。 5. 疫情冲击下,民营经济就业减少,需要恢复就业增长格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6. 需优化完善对商品房、汽车等消费的限制政策。 7. 住房消费市场仍有较大空间,需优化短期政策,谋划涉及长远的房地产新政。 8.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我国居民总消费。

中国持续吸引外资,跨国企业看好中国机遇,商务部将落实外资政策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1. 外资将持续加码投资中国。 2. 商务部将落实外资“24条”等政策,创造外资参与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条件。 3. 跨国企业看好中国机遇,从政策中看到了诸多机遇。 4. 外企正在中国建立研发公司,利用中国在汽车领域的创新技术。 5. 外企在苏州建设半导体材料工厂,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其事业也做出调整。 6.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吸引外资,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北京获批建立国家汽车自动驾驶计量数据基地,支持800台自动驾驶车辆测试,里程超2500万公里,服务超1160万人次。

1.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北京筹建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汽车自动驾驶)。 2. 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已发放道路测试资质800台车辆,测试里程超过2500万公里,累计服务超1160万人次。 3. 基地将建立自动驾驶领域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构建车、路、云一体的信息计量数据体系和安全主动防护体系。

消费零售增长5.5%,外贸创纪录,商务部推动新型消费,海关对全年外贸前景乐观。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 2. 商务部鼓励以旧换新,培育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 3. 外贸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第一,出口和进口双增长。 4. 海关对全年外贸“质升量稳”有信心和底气。 5. 工业外贸总额保持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新动能产品增长较快。

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先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领先,智能网联汽车代表新生产力,科技升级推动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协同支撑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

1. 我国连续9年保持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第一。 2. 我国动力电池排名前十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 3. 新能源汽车变革持续深入,新车投放数量快速提升。 4. 我国车用芯片、基础软件等需要加强攻关。 5. 加强全固态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6.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代表更先进的新质生产力。 7. 汽车走向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底层逻辑是科技、消费与制造属性的升级。 8. 人工智能可实现新能源汽车全行业提质、降本、增效。 9. 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车、能、路、云”协同支撑。 10. 我国智能网联优势可助力智能化下半场的竞争。 11. 培育释放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潜力,推动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

AI伴侣应用提供虚拟恋爱体验,满足孤独寂寞的需求,但需要注意其情感伤害、社交障碍等风险,规范其发展以确保健康使用。

1. AI伴侣应用可提供虚拟恋爱体验,并以“有问趣答”和“不问自答”等方式增强真实感。 2. AI伴侣的出现源于现代社会的孤独感和社交障碍等需求,可提供情感慰藉与支持。 3. 使用AI伴侣要注意其双刃剑属性,警惕情感伤害、社交能力下降、信息偏见、隐私泄露等风险。 4. 伦理准则、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应加强对AI伴侣的规范和引导,确保其健康发展。 5. 使用者应保持谨慎,避免过度依赖和沉迷,审慎对待AI伴侣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