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财政部发布修订后的《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2. 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投入,支持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2023年预算安排172亿元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
3. 中央财政支持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合计奖补1000多亿元,完成治理面积约537万公顷,取得显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 修订后的《管理办法》规定,治资金用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历史遗留废弃工矿土地整治,优先用于解决突出问题,不得用于不支持项目。
5. 治理资金采取项目法分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按不同投资额度确定奖补金额,历史遗留废弃工矿土地整治总投资5亿元及以上的项目奖补3亿元。
6. 财政资金支撑生态保护修复作用增强,《管理办法》助力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精准、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1. 京津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三地分别是4.37万亿元、1.67万亿元和4.39万亿元;
2. 三地产业结构持续升级,第三产业比重提高9.6个百分点;
3. 新兴经济快速发展,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9%;
4. 京津冀地区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95.6万人,三地分别新增316.2万人、441.1万人和838.3万人;
5. 京津冀三地共绘产业链图谱,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6. 围绕技术“卡点”实施协同攻关,围绕产业链“堵点”开展联合招商,加快培育先进产业集群。
1. 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获批,陆域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包括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全域,以及长江保护法规定的长江流域其他8省(区)的相关县级行政区域。
2. 规划提出,到2025年,长江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江湖关系明显改善;到2035年,全面建成健康安澜、生态优美、协调联结、繁荣宜居、特色彰显的黄金经济带。
3. 规划明确了岸线空间保护利用、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长江文化空间保护传承等方面空间任务。
4. 要水陆一体严格保护自然岸线,优化交通、水利、能源、防灾等基础设施布局,保护传承长江文化空间。
1、2010-2020年,全国农村常住人口减少1.79亿人,同期村庄建设用地增加277.73万公顷。
2、通过科学引导和配置空间资源,带动人口、资源、产业向优势地区集聚,优化乡村地区城镇、农业、生态空间格局,以更高效率配置空间资源,才能更好满足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
3、《通知》落实了中央一号文件“强化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对城镇、村庄、产业园区等空间布局的统筹”要求,提出在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优化细化县域镇村体系布局,明确重点发展村庄,引导人口、产业适度集聚紧凑布局。
4、《通知》围绕严守底线、注重资源资产调查、加强安全韧性、强化规划与土地政策融合、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强调农民参与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明确,以提高村庄规划编制的质量和实效。
5、杨浚表示,编制村庄规划,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要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守住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底线和历史文化保护线,科学选址建设空间保障农民生命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6、在广西、贵州等地,探索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在乡镇、村庄之间腾挪,盘活了存量资源,满足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诉求的村庄对空间资源的不同需求。
1. 有29个省份214个城市已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涉及5349个项目。
2. 目前已有57个城市162个项目获得银行融资共294.3亿元。
3. 有5家银行对“白名单”项目审批贷款1236亿元,正在陆续发放贷款。
4. 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的重要举措,是破解当前房地产企业融资困境的有力抓手,是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也是完善房地产项目管理的重大创新。
5. 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要形成“推送—反馈”的工作闭环和“发放—使用—偿还”的管理闭环,确保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开发建设,严防资金被挪用于购地、偿还债务或其他投资。
1. 示范区“跨域一体、区域协同”的“1+1+N+X”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构建成型,跨区域空间协同治理机制取得新突破。
2. 生态安全方面,示范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3.32平方公里,经体检评估生态保护红线内无违规新增建设行为。城镇开发边界约束作用明显,不断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截至2022年底,实现建设用地总规模净减量12.55平方公里。
3. 示范区成立四年来共推进145个重点项目,全面推进“一河三湖”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构建沪苏湖铁路、沪苏嘉城际、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等立体化、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
4. 绿色创新方面,示范区建立双碳工作体系,加快推进水乡客厅近零碳社区、方厅水院超低能耗等项目建设,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提升至3.81%。
5. 一体化空间协同方面,示范区推进高品质公共服务共享,截至2022年底,已发布3批共建共享公共服务清单,涉及45项便民惠民政策。
1. 2023年2月20日,5年期以上LPR下调25个基点至3.95%,创下LPR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的最大降幅。
2. 5年期LPR下调将带动个人房贷利率和月供下行。以100万元30年等额本息还款为例,累计30年的月供将能少还5.2万元。
3. 本次LPR调整是非对称调整,1年期LPR继续“按兵不动”,5年期LPR时隔6个月下调。
4. 1年期LPR不变,或许表明对制造业投资和消费的刺激意图相对平稳。
5. 5年期LPR大幅下调25个基点,表明政策希望发挥作用的对象有所侧重,体现了利率政策参与激活房地产市场、推动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的政策意图。
6. 春节之后第一期LPR大幅下降传递出货币政策稳增长、促发展的明确信号,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助力2023年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7. 预计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降低政策利率,引导银行降低存款利率,推动LPR持续下行,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1. 中央要求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2. 南宁、重庆、青岛等多地落地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贷款,青岛第一批84个项目已向全市金融机构推送,累计有13个项目获批授信42.9亿元。
3. 一线城市集中松绑楼市限购,广州取消120平方米以上住房限购,上海支持非本市户籍单身人士购房,北京通州优化购房双限政策,深圳取消购房落户年限及社保年限要求。
4. 返乡置业优惠政策叠加房企促销折扣,重庆、湖北等地推出购房补贴、契税补贴等返乡置业优惠政策,多家房企通过“春节不打烊”等促销活动加快销售去化。
5. 利好政策频出,二手房市场迎来新春开门红,春节假期,50个重点城市二手房看房量和交易量比2023年有大幅回升,二手房交易量同比增加超七成。
6. 新房市场表现较为平淡,消费者观望情绪仍较重,政策带动下市场情绪出现回升,但成交端表现尚不明显。
7. 楼市政策持续优化对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多家机构预测,春节假期后,相关政策效应有望进一步显现,市场活跃度或有回升。
1. 一线城市限购优化提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均有调整。
2. 春节期间二手房表现稳于新房,重点50城交易量水平比去年增加超七成。
3. 长假激活返乡置业热情,二三线城市交易量普遍上涨。
4. 贝壳研究院监测,2024年春节假期重点50城市二手房看房量和交易量水平比2023年有大幅回升。
5. 苏州、郑州、西安、南京、武汉、合肥、成都、宁波、佛山、济南、无锡、银川、洛阳、惠州、常州等城市春节期间交易量比去年翻倍。
6. 有37.1%的人群在春节期间有明确购房意向,有46.2%的人群更倾向利用春节假期去看房。
7. 返乡置业主要原因是假期将有充分的空闲时间和更多购房优惠。
8. 多个城市在春节期间推出优惠活动,开发商也积极接待顾客。
9. 政策优化力度较大,加上房价调整达到一定的阶段,消费者看房意愿被充分激活。
10. 短期来看,核心一二线城市仍有望继续优化需求端政策,叠加“三大工程”加速落位、企业资金支持力度增强等,供需两端政策发力有望推动房地产市场逐渐企稳。
1. 自1月30日以来,交通银行已获取对接清单项目1442个,已实现部分项目贷款投放。
2. 建设银行自1月底收到首批名单以来,已对接项目2000多个,已审批项目近百个,已审批待投放金额200多亿元。
3. 中国银行截至目前,已推进超过110个项目的审批工作,合计金额约550亿元,已审批完成项目共75个,合计金额近400亿元。
4. 农业银行已累计对接协调机制项目2700余个,新审批项目超过10个,审批贷款近50亿元。
5. 工商银行截至2月8日,已对接项目2000余个,已率先实现对多个城市多个项目的贷款投放。
6. 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公布了跟进“白名单”项目的最新情况。
7. 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以支持项目建设为中心,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封闭管理,有助于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提升市场信心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