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RC外部版V3.1
大数据优选每日重点财经资讯
共 572 篇文章

标签:半导体 第50页

外商来华新设企业激增74.4%,87%外企计划扩大中国业务,表明中国市场吸引力强劲。

1. 2024年1月,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新设外资企业4588家,同比增幅74.4%。 2. 欧莱雅、博世集团等外资企业在华业绩向好,贡献突出。 3. 中国庞大的市场、完善的产业链、丰富的创新场景让外资企业得以高效整合生产要素。 4. 越来越多的外企正在通过来华设厂、扩大产能、完善服务体系、开发前沿新品等方式深度扎根中国。 5. 87%受访海外企业表示将拓展中国业务布局。 6. 中国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为外国投资者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7. 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82.5%,为外资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8. 外资企业应提供更高品质的本地化产品和服务,争取实现更大发展。

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以技术突破为关键,催生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需要培养战略人才和深化体制改革,民企在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1.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先进生产力质态。 2.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新”和“质”,体现为技术创新和自立自强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 3.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4.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5. 传统产业也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促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6. 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堵点卡点,激发创新活力和潜力。 7. 培育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顶尖科技人才,注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 8. 民营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大有可为,坚持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加大引资、培育新优势,巩固外贸基本盘,推动多边合作,深化制度型开放,打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1. 加大引资力度,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2. 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合作。 4. 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全面深入参与世贸组织改革。 5. 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截至2023年10月,我国新材料领域已建立42个平台,拥有超2万家规模企业,其中包括1972家“小巨人”和248家单项冠军企业,前沿材料成为新增长引擎。

1. 截至2023年10月,我国已建立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5个重点平台,涵盖金属、高分子、陶瓷等材料。 2. 截至2023年10月,我国新材料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万家,“小巨人”企业1972家,单项冠军企业248家。 3. 前沿材料如超材料、钙钛矿材料等具有产业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技术特征,是新增长引擎。

加快前沿产业、数字化融合和清洁能源,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

1. 加快前沿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2. 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 3. 加快5G技术应用,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 4. 推广数字化解决方案和绿色创新产品,助力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特征,重点推进5G赋能、人工智能融合,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1.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2. 将适度超前建设5G和算力等信息设施。 3. 推动5G赋能各行业、强化5G演进、支持5G-A发展、加大6G研发力度。 4. 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数智化赋能制造业,迈向高端化,强链补链推动高质量发展。

1. 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首位。 2. 新质生产力强调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侧重于技术创新、智能化生产和高附加值产品。 3. 数智化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实现设备实时监测、故障精准诊断、远程智能维护等,提升生产效率。 4. 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5. 迈向高端化是制造业发展目标,需要包括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多方面的创新支撑。 6. 高端工业母机产业需加强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向高端化、精密化、定制化、绿色化方向升级。 7. 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需强链补链,龙头企业发挥牵引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

民营企业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人工智能等领域为民企超车提供机遇。

1. 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贡献巨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然选择。 2.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关键。 3. 人工智能、6G、量子计算等领域成为民营企业“换道超车”的机会。 4. 2023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第10位,较2021年提升3位,得益于民营企业的耕耘。

融合创新链等四链,提升创新效能,重点布局高能级实验室、创新基地、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

-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 基础创新方面:积极布局高能级实验室,临港科学中心即将建成投用,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下线。 - 应用创新方面:已正式揭牌鄂维南上海国际算法创新基地、上海技术交易所国际交易中心,与创新企业深度合作,初步实现科技企业引进、培育、孵化数量近百家。 - 成果转化方面:突破ICT6040安检CT、激光喷丸成形等关键技术,开发LNG围网系统自动划线机器人。 - 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构建了“科创驿站、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园区”梯度孵化培育体系,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921家,高企数量近1500家。 - 将推动高能级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包括奕斯伟RISC-V数字基础设施创新中心等新科创资源。 - 将搭建全方位的转化和孵化平台,包括同济卓越工程师学院、西电临港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技术研发转化平台,璞跃孵化器、司南孵化器等孵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