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2年以来,吉林省计划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土地整治项目145个,新增耕地面积70万亩。
2. 内蒙古全区形成了9套分区域、分作物、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制定了11项耐盐碱作物(牧草)高产栽培、土壤改良等地方标准,筛选出13个适宜不同区域的耐盐碱作物品种。
3.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的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曾是一片盐碱撂荒地,引进盐碱地改良技术和耐盐碱水稻品种,打造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
4. 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初期与青海省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合作,后续与青海大学等单位及专家学者展开合作,针对高寒荒漠地区饲草种植、盐碱地改良、饲草生产全程机械化应用等环节展开实验探索。
5. 内蒙古聚焦耐盐碱优势作物繁育、土壤质量和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节水控盐增效四大关键领域,成立区内外科研教学单位全方位合作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
6.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李二珍表示,今年不少葵农在自家中轻度盐碱地上使用了新研发的根际土壤微环境改良技术,有效降低了作物根际周围的盐碱度,提高了保苗率,亩均增产约15%。
1. 中越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双方最高领导人建立牢固政治互信和深厚同志情谊。
2. 中国与东盟关系呈现提质升级积极态势,双方发表多份联合声明,深化合作共识。
3. 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印尼雅万高铁成功运营,多个重大合作项目加速、落成或开工。
4.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全部成员国生效实施。
5. 中国与东盟贸易占各自对外贸易总值比重提升,双方经济纽带更加牢固。
6.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持续高水平发展,成为次区域合作的“样板”。
7. “中国东盟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合作年”举办,双方加强农业政策沟通协调,开展农业科技联合研发和示范推广。
8. 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成功举办。
1. 太原市将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统领,科学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 太原市计划围绕"水系统韧性不足、大气环境污染和能源转型进程较缓"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科学研究,攻克一批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关键核心技术。
3. 太原市目前有5所高校院所68个科研团队和初创企业入驻"晋创谷·太原"。
4. 太原市计划推进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相关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在双碳领域开展交流合作。
1. 5G网络、物联网、卫星遥感遥测等现代科技促进了新疆智慧农业的发展。
2. 新疆农业博览园的未来农业科技馆展示了现代农业前沿科学技术,实现了蔬菜种植的高度自动化和可控化。
3.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数据成为农民生产的“新农资”,手机成为农村生活的“新农具”。
4. 玛纳斯县推行数字农业,通过推广智能设备和卫星遥感,农民足不出户就能远程操控、精准施肥,实现节水增产。
5. 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的水肥一体化平台覆盖近60万亩土地,计划覆盖新疆一千万亩耕地,实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
6.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表示,新疆大田水肥一体化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还研究出多种新型肥料,如新型的液体肥料不仅让肥料配方更加精准、均匀,也减少了包装等环节,更为环保。
7. 玛纳斯县投资1.49亿元启动建设全疆首个数字农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引进一批数字农业高新科技企业入驻。
8. 玛纳斯县建设了新疆最大数字农业实训基地,对农民进行数字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培训,已培养了1.8万名农民成为“科技明白人”,379人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1、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12月18日正式命名并在广州南沙首次试航,总吨约33000吨,总长179.8米、型宽32.8米,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
2、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科研团队绘制了首个马铃薯有害突变的基因二维图谱,这一图谱将有效帮助育种家预测马铃薯育种中可能出现的基因“踩坑”处,大大加速杂交马铃薯的育种进程。
3、中国科大研究团队进一步揭示了高斯玻色取样和图论之间的数学联系,完成对稠密子图和Max-Haf两类具有实用价值的图论问题的求解,相比经典计算机精确模拟的速度快1.8亿倍。
4、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集成测试中,各项测试结果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
5、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完成168小时持续运行考核,成功投入商业运行,装机容量为20万千瓦,设备国产化率达93.4%。
1、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预期值为3.0%,是自2000年至2019年以来,除了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时期外的最低水平。
2、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的表现优于发达经济体,IMF预计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从2022年的4.1%放缓至2023年的4.0%。
3、东亚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强的地区,中国和印度经济形势较年初预期更好,东盟表现稍差,但增长速度也保持在4.2%以上。
4、中国经济韧性凸显,宏观经济政策不断发力,涵盖了降息、降准、减税、鼓励房地产以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
5、中国政府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机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实力显著提升。
6、展望未来,拖累世界经济复苏的因素主要有地缘政治冲突、高利率和美国对华打压和遏制的战略。
7、未来世界各国应加强多边合作,维护经济全球化成果,妥善解决地缘政治冲突,积极恢复多边合作并修复全球产业链,才能使全球经济迈向稳定发展之路。
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强调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
2. 欧盟碳边界调节机制的影响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关于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翻两倍的要求,推动着新型能源的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3. 政企关系影响着国企的发展方式和布局结构,探索和构建新型政企关系是实现国企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要求。
4. 中国企业应结合中国制度环境和企业发展历史,积极探寻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有效路径,包括强调数字驱动的智能化生产运营,与企业战略相契合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等方面。
5. 国企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协同联动、相互促进,是衍生出“新质生产力”的源泉。
6.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正围绕价值创造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国家战略增强核心功能两大重点,打造更有活力、更高效率的现代新国企。
7. 提升新质生产力,要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六方面的基本特性,包括先进性、协同性、完整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