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投资于人纳入统计核算范围,强调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需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以促进全面发展。
线索:
通过将人的投资纳入统计核算,可能为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带来更多投资机会,形成“人力资本红利”。然而,对现有投资结构及人的全面发展领域的投入不足也提醒我们要注意相关风险,尤其是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如何确保资金有效使用与分配将是一个重点问题。
正文:
最近发布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解答了如何理解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相结合的问题。文中指出,《建议》提到需要坚持将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结合,这是对我国投资理念的提升与优化,对于增强发展动能、扩大国内需求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长期以来,物质投资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物的投资指的是实物资产的投资,例如基础设施、建筑物和机器设备,这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常,在一个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投资于物是优先事项。我国通过不懈地进行物质投资,实物资本不断积累,生产与供给能力增强,社会生产力提高,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这支持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进程。同时,对物的投资也构成了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并直接改善了公共服务和民生。其中,近年来在粮食储备、能源基地及应急物资等方面的投资,加强了我国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发展韧性。
然而,应注意的是,我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低,资本结构需要优化。一些重要产业领域的投资仍不足,投资质量需提升,尤其是在关键技术的自主掌控和老旧设施的更新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也在推动新的投资需求快速出现。
其次,投资于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十五五”及较长时期内日益突显。投资于人是指在育幼、养老、健康、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投入。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依赖于要素驱动与投资拉动,但在全球竞争中,投资于物的回报率下降,亟需向人力资本转型,以实现对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转换。只有通过加大对人的投资,才能构建长期的经济竞争力,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得先机。同时,相较于物质资本的投入,我国在人力资源及民生领域的投入仍显不足,增加在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投资,是实现高品质生活以及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措施。
最后,必须在投资于人的关键方向上持续努力:首先,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市场化评价机制,以确保根据贡献给予合理报酬;其次,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和区域的服务差距;再者,增加对教育、医疗和职业培训等领域的投资,确保覆盖所有人群和生命周期;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在科技和技能人才的培养上;最后,建立可持续的投资机制,优化财政配置,激励社会各界参与投资于人的活动。
发布时间:
None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