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过去100年,全球发生了两次大通缩,分别发生在1929年和1990年代初。
线索:
这两次大通缩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次大通缩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崩溃、失业率大幅上升以及社会信心的崩塌,间接促成了极端意识形态的滋生。第二次大通缩则是在日本发生,尽管没有出现剧烈崩溃,但其后遗症使得经济活力逐渐丧失,社会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投资者需关注通缩带来的潜在风险,包括市场需求不足和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正文:
过去100年,全球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通缩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29年,美国经济在一场盛宴之后迅速陷入萧条,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在这段期间,通货紧缩的螺旋效应使得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在1929年至1933年间下降了近25%,而批发价格指数更是暴跌逾30%。农产品价格暴跌60%,给农业家庭带来了沉重打击。由于收入锐减且债务实际价值上升,许多农场被银行拍卖,农村地区陷入困境,社会结构几近崩溃。
美国工业也遭遇重创,汽车产量减少了75%。车企关闭工厂,导致相关产业链的衰落,最终失业率一度上升至25%。这一切的背后,社会信心的崩塌给予了极端思想滋生的土壤,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一系列事件为纳粹德国的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通缩的发生在日本,起始于19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破裂。与美国的急剧崩溃不同,日本的通缩更像是一场慢性病。尽管日本政府采取措施让银行持续为已经资不抵债的企业提供贷款,避免大规模破产,从而使得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社会没有爆发剧烈动荡。
表面上看,日本人的生活并未受到显著影响,但这种表象的稳定实际上牺牲了经济活力。由于缺乏需求和价格上涨的前景,企业失去了投资和创新的动力,只选择削减成本和保留现金。而民众因为预期通缩继续,影响了消费意愿,这导致需求不足以及生育率持续下滑。
综上所述,通缩的持续时间往往较长,历史经验表明,即便是美国式的经济阵痛,也持续了四年,并出现二次通缩的风险,这是经济学家们普遍忌讳的现象。
发布时间: Thu Oct 2 08:04:33 2025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