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核心观点:自去年11月以来,中国在美关税压力下,非美出口依然超预期,特别对东盟、非洲、拉美和欧盟的出口表现较好。对美转口并不是唯一驱动力,未来可能会由“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产业竞争力更为重要。
线索:
分析中国对不同地区的出口情况,可以看到东盟、非洲和拉美都在不同程度上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和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特别是在原材料、半成品和资本品的出口。这些地区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投资机会,但也存在与经济因素、政策变化相关的风险,如美国加征关税、海外经济波动及地缘政治风险。
正文:
自去年11月起,中国的出口在美国关税压力底下依旧超预期,尤其是对非美经济体的出口增长有效弥补了对美出口的下滑。本文分析了中国对东盟、非洲、拉美和欧盟的出口结构,旨在揭示出口韧性的来源并展望未来。
对东盟的出口主要由原材料和半成品推动,2024年11月至2025年6月期间的增速达到13.4%。这其中8.8%来自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出口,矽基处理器、存储器和手机零件均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对美出口能力转移至东盟密切相关,预计将继续部分弥补对美的直接出口下降。
对非洲的出口同比增速可达19.6%,同样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原材料和资本品的出口均拉动了这一增速。船舶、燃油汽车和锂电池等领域也显示出强劲势头,这与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及中非关系的进一步升温密切相关。
对拉美的出口增速约为7.47%,其中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推动力度显著。但是,这一增长主要来源于当地经济复苏而非对美转口。
最后,对欧盟的出口平均增速为5.7%,主要受益于消费品最佳表现,消费品需求显著。未来对各个地区的出口变动将依赖于全球经济及政治环境,如欧央行政策、俄乌冲突及美国关税变动等因素。
风险因素:
美国可能改变加征关税的政策;中国产品在海外的竞争力未达预期;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升级;以及海外经济可能出现超预期衰退。
发布时间:
2025年9月19日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