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文件标题:“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目标:到2027年,智能终端和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过70%;到2030年,智能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线索:
随着“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的出台,企业面临许多投资机会与风险。机会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巨大,国家战略方向明确,有可能吸引大量资源投入和促进技术进步;风险则在于企业转型的难度,尤其是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缺乏深度整合可能导致转型效果不佳。此外,政策的落实与执行、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也将影响最终成果。
正文: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了中国AI发展的清晰路线图。文件明确,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的应用普及率要超过70%;到2030年,智能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此文件不仅是一项政策指导,它标志着“人工智能+”从技术概念升级为国家战略行动,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文件明确表示,政策旨在\”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的革命性跃迁\”,这一表述显示了决策层对AI变革潜力的深刻理解。对企业而言,这既是历史性机遇,又是现实挑战。在政策支持、技术趋于成熟、应用加速普及的大环境下,如何制定有效的AI+行动计划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未来竞争力。
理解AI+的战略价值,需厘清其与“互联网+”的根本区别。“互联网+”是连接革命,虽然提高了交易效率并降低了成本,但并未根本改变企业的核心业务逻辑。而AI+则是认知革命,改变了“思考”和“决策”的方式。国务院特别强调要培养“智能原生企业”,这些企业的底层架构和逻辑完全基于人工智能,业务流程由AI驱动,决策机制基于算法。
在应用门槛上,互联网+需要高额资源投入,而AI+的技术门槛则相对较低,企业可以通过调用现成的大模型API快速构建智能应用,从而专注于业务创新。在政策支持方面,AI+得到了政府更为深度的介入和全面的制度保障。
然而,国务院文件对企业提出的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和组织架构的要求在实际调研中执行效果差异较大。很多企业对AI+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仅将其视为购买AI工具,实际上这偏离了政策的核心意义。真正的战略融入需要重新思考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而不只是注重效率的提升。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开发或应用AI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6%,但真正实现深度融合的企业比例依然较低。
组织变革也被视为一个重大挑战。在实施“人机协同”的新型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时,传统管理体系与AI驱动的决策机制之间存在显著不匹配。这使得尽管78%的组织在使用AI,实际成效却仍然有限。
对2027年70%的普及率目标的实现存在质疑,但这一目标的设定具有深层逻辑。文件中的“智能终端、智能体应用”概念包括广泛的集成AI能力的设备和服务。智能手机拍照算法、地图优化、电商推荐等日常功能都已在加速AI应用普及。政策资源集中也将降低AI应用的基础设施成本。
然而,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智能原生企业”。这些企业围绕AI的计算能力构建,与传统企业在组织形态、业务流程及价值创造上存在根本差异。面对越发激烈的竞争,传统经营模式可能会被重塑。各主要经济体对AI+领域的投入已经加大,谁能最先实现大规模应用落地,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位置。
从现在到2027年仅剩不到两年时间,企业必须尽快完成从认知到实际部署的转变,忽视政策红利的机会将使企业处于劣势。每家企业的情况有所不同,但“AI+”已从可选变成必选,关键在于开始时间和推进方式。
发布时间:
无具体发布时间。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