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到2026年底,深圳市计划建设1200个低空起降点,开通1000条低空商业航线,形成“1+5+4”低空经济总部研发测试总体布局,产业产值规模突破1300亿元。
线索:
深圳的低空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提供了一系列的投资机会,包括无人机制造、物流服务、城市管理、医疗救护、以及航空培训等领域的发展。此外,这也可能带来监管和实施风险,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合规性上,需要跨部门的协调与执行。
正文: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7月31日发布了《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该方案计划到2026年底,建设超过1200个低空起降点,开通超过1000条各类低空商业航线,并且在1公里半径内覆盖超过50%的城市区域,提升直升机和eVTOL起降设施的服务能力。此外,实施“2小时同城、4小时跨城”的低空快送服务,确保覆盖超过70%的人口,确保三甲医院、血液中心的覆盖率也超过50%。在低空经济的运作中,方案强调了城镇的全域巡检,以及在各种领域实现商业应用,包括载人飞行、物流运输以及航空观光等。
此外,计划建立“1+5+4”的低空经济总部研发测试总体布局,包括1个低空经济大科学装置、5个低空经济运行试验区以及4个测试场。此举旨在推动无人机及其配套系统的研发与制造,促进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预计到2026年,整个产业的产值将突破1300亿元。
方案涉及多个方面的建设任务,包括搭建起降基础设施、建设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低空创新基础设施,强化标准化服务能力,最终目标是将深圳打造成为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重点任务包括规划通用机场、建设直升机与eVTOL起降场,新建物流运输与社区配送起降设施等。同时,方案投资预计超过120亿元,并力求在2024至2026年内引入社会资本。
方案中还提到,将建设全球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SILAS),实现低空飞行的全面监控,提升低空物流运输的效率与安全性,构建安全的低空通信、导航和监视网络。
发布时间:
无具体发布时间数据。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