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Cai财经资讯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竞争加剧与转型压力

2025-07-17

数据:

自去年末星巴克首次释放出售中国业务信号以来,该公司已收到超过30份收购提议,参与者包括国内外多家机构。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瑞幸等竞争对手的挑战,2024年星巴克的营收出现首次下滑。尽管门店数和会员增加,其同店销售额及客单价均下降。瑞幸的表现却相对强劲,营收同比增长36.29%,门店数量持续增多。为了应对竞争,星巴克于2024年采取降价措施并推出符合当地口味的新品。尽管如此,星巴克的降价未能如预期提振销量,面临来自独立咖啡店的竞争以及市场文化的转变。

线索:

星巴克的现状反映了更广泛的市场变化,尤其是在中国快速演变的咖啡消费环境中。其成本结构和固定资产重的商业模式使其在面对轻资产的竞争对手时显得难以灵活应变。此外,星巴克试图进入下沉市场和推出新产品,但能否真正适应并赢得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则仍有待考验。这或为投资者带来思考:一方面,瑞幸等低价竞争者可能继续扩张并重塑市场格局;另一方面,星巴克的高端定位依然具备一定的保护优势。

正文:

星巴克自去年底首次释放出售其在华业务的信号以来,已收到逾三十份来自国内外投资机构的收购提议。这些机构中包括高瓴资本和瑞幸咖啡的最大股东大钲资本等。面对瑞幸、库迪等中国新兴连锁品牌的挑战,星巴克的表现逐渐显得疲惫。根据财务数据,星巴克在中国的营业收入在2024年首次出现下滑,而其同店销售额和客单价等指标也呈现下降趋势。尽管门店数量和会员规模在持续增长,整体趋势显示其已面临重要转折点。

与之对比,瑞幸咖啡的情况却相对乐观,其2024年的营收同比增长达到36.29%,全年净新增门店超过6092家。星巴克面对竞争压力,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尝试通过一系列行动来逆转颓势。

6月,星巴克实施大幅降价促销,涉及星冰乐、茶拿铁、冰摇茶等多款产品,平均降价约5元,最低售价为23元。然而据一位星巴克店员透露,尽管近期单日点单量有所提升,但更多依赖于外卖平台的补贴支持,而线下买单依然变化不大。虽然降价有所动作,星巴克的定价仍然不算便宜,无法有效吸引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对忠实客户而言,降价幅度并未能重塑其对品牌的忠诚度。

此外,星巴克在持续推出新品方面展现了一定的策略,增加了符合中国用户口味的本土化产品,如厚糯拿铁和真味无糖系列等,虽然其在适应市场的努力显然来得稍晚。

早期星巴克在中国的成功,与一线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息息相关,其品牌在市场中等同于精英身份的象征。然而欧美根基深厚的咖啡文化在中国并不牢固,早期的咖啡消费潮流主要得益于高收入人群的带动。近年来随着瑞幸、库迪等品牌的崛起,咖啡逐渐由高端转向大众化,成为日常消费品。

咖啡的“提神”功能依旧存在,而瑞幸在口味上的创新吸引了更多消费者,传统的美式、浓缩咖啡等品类显得越来越没有市场。年轻消费者和下沉市场对星巴克的吸引力逐渐降低,使其在高端用户群体中的地位也在下滑。

星巴克原本以重资产模式占据市场,但如今高昂的租金和人力成本使其在利润率上受到压制,其在商场和写字楼的门店虽具优势却难以与轻资产的品牌灵活竞争。通过对比可见,2024年星巴克新开门店为790家,而瑞幸全年净开6071家。

市场逐渐由“重”向“轻”转变,促使新品牌如库迪咖啡以低成本、快周转的方式迅速布局,星巴克在这样的环境下若想快速适应显得难上加难。

星巴克若想进一步反击,除了价格策略外,也在努力拓宽低线城市的市场。2024年其在中国净开设790家门店,并扩展至166个县级市场,以何种速度和效益推进,仍需观察。同时,星巴克与贝莱德联合推出的智能现磨咖啡机项目也意在进入轻资产市场,通过提供高性价比和租赁支持吸引消费者。而这种新模式虽然可能改善其成本压力,却也潜在改变了星巴克的品牌体验,还需时间来证明其有效性。

在众多资本的关注下,星巴克仍具备支持其路径依赖的高端品牌定位以及市场扩展潜力。尽管当前市场竞争激烈,其未来的发展仍埋藏着许多变数。星巴克必须加快转型步伐,以应对压力和挑战。

发布时间:

None

相关推荐

评论 ( 0 )

3.1 W

文章

52.5 W

点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