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在部分短视频平台上,个别“网红医生”将健康科普与商业利益结合,进行违规导医、线上问诊以及高价开药等活动,严重违反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影响公众健康。今年上海、四川等地已发布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以规范医生行为,促进健康科普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线索:
健康科普市场的乱象为投资者提供了关注健康医疗行业合规性与创新性发展的机会。规范健康科普行为的政策可能推动优质健康科普内容的增长,增强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相对而言,未能跟上合规要求的相关从业者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与负面影响。
正文:
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有少数“网红医生”将健康科普作为获利工具,假借科普之名违规导医导诊,进行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利用夸大治疗效果和虚构病例等手段误导公众。这样的现象令人忧虑。
互联网健康科普普及中,医务人员将健康知识传播到更广泛的群体,值得肯定。然而,这种行为伴随个别医生利用专业资质谋取不当利益,严重违反互联网诊疗和广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一旦健康科普与商业利益相结合,不但损害了医疗行业的公信力,也危害到公众生命健康。因此,必须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健康科普行为约束。
今年,上海、四川等地区相继推出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旨在规范医生的科普行为,消除该领域的乱象。例如,上海禁用健康科普的形式发布医疗、药品等广告信息,四川则禁止将自媒体内容外包给无资质的个人或企业。这些措施不仅规范医务人员的科普行为,也是对公众健康的保护。
医务人员是健康科普的核心力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关键。通过设立“红绿灯”,可以维护健康科普的科学性与权威性,确保其更为“靠谱”。推动健康科普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激发医务人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鼓励他们创造更多高质量的科普作品。上海市提出将健康科普纳入高级职称评审指标,以此激励医务人员开展科普工作,从而增加优质健康科普作品的供给,以更好满足公众健康需求。
健康科普与临床工作同等重要。医生的手术量和门诊量是有限的,但健康科普的影响力无限。通过举办科普活动,可以让更多人受益。健康科普应避免追求流量而忽视内容质量,医务人员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复杂的医学知识,避免过度专业化,力求专业性、实用性、趣味性与亲和力并存。
高质量的健康科普像是“清流”,而虚假健康科普则是“污泥浊水”。要净化健康科普的环境,除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外,还应对“伪专家”进行打击。目前,有些冒充专家的人士借助健康科普的名义进行误导和欺骗,相关部门需联合加强整治力度,为公众的健康权益保驾护航。
健康科普关系到群众的生命安全,绝不能任意生长。要确保健康科普的“靠谱”,望广大医务人员保持科学与道德底线,推出更多优质健康科普作品,共同营造清朗的健康科普环境。
发布时间: None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