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近期,超过10家中小银行启动了大模型招标,其中金额普遍在200万-600万之间,部分银行对大模型的应用逐渐普及。
线索:
中小银行大规模招标大模型硬件,表明行业对技术升级的重视,并可能带来相关投资机会,尤其是在硬件设备和AI应用领域的相关企业。同时,大型银行在底层大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上也展现出更高的投资力度,预示着整体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这对相关科技和金融服务公司构成潜在投资风险与机会。
正文:
7月10日,广西北部湾银行在招标网站发布了大模型智算平台项目的竞争性磋商公告,尽管未公布具体预算金额,但这表明中小银行在大模型领域的招标活动正在加速。此前,该行在7月3日的公告中透露,deepseek大模型一体机项目的中标价格为358万。
自5月份起,多家银行如宁波银行、贵阳银行、中原银行、苏州银行和泸州银行等已陆续发布与大模型相关的招标信息,共计超过10家中小银行参与。这些招标主要集中在硬件设备上,金额通常在200万-600万之间。盛京银行和贵阳银行的项目预算甚至达到600万元和520万元。
业内专家指出,千万级以下的大模型投资主要用于应用层,而非底层基础设施的建立,目的是为了提升流程和系统的智能化与效率。这一趋势将促使大模型的基本应用逐渐在银行业普及。
根据沙丘智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大模型应用跟踪报告》,目前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在技术应用上占据领先地位,几乎所有银行都在积极探索大模型并搭建较为完整的能力体系。相较于大型银行在亿级的投入和高期待的战略要求,中小银行的投入则多为百万级,强调实用性和性价比。
大型银行则扫描更广的领域,不再满足于降本增效,开始向风控、营销和交易等核心业务环节延伸,以创造更多增量收益。工商银行、邮储银行等利用大模型技术在客户服务和交易等多个金融场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显示出数字化转型的潜力。
发布时间:
最后修改时间为2025年7月14日07:50:45。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