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超过1200亿元;6月10日星巴克首次降价;传闻星巴克中国估值350亿美元。
线索:
星巴克的降价和可能的出售表明其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中面临巨大压力,这为投资者带来了潜在的投资机会和风险,尤其是在国内咖啡行业的快速变化和本土品牌崛起背景下。
正文:
1999年,星巴克以“第三空间”的理念开启了中国市场,重新定义了消费者对咖啡的认知。经过26年,咖啡市场的规模已经突破1200亿元,然而星巴克这位开创者目前却面临转型困境。市场对手的变化和节奏的加快,迫使这家曾经的潮流引领者不得不适应新的环境。
在2025年6月10日,星巴克中国宣布对多款非咖饮品进行降价,首次调整价格,平均降幅为5元,最低定价达到23元。仅仅两周后,有关高瓴资本、凯雷投资等多机构参与星巴克中国的反向管理层路演的消息传出,市场传闻其正寻求出售中国业务。星巴克方面对此并未直接否认,而是表示在评估未来的增长机遇。
星巴克此举反映了其两种管理策略:在价格战的战术操作和资本运作的战略应对中寻找平衡。目前,星巴克在市场上的营收增长停滞,面临本土品牌如瑞幸、库迪的竞争压力,其同店销售和客单价均出现下滑。尽管2025年的情况有所好转,但仍需寻求变革的方向。
关于此次降价,市场反响平平。据武汉某店员工表示,降价后客流量变化不大,仍然维持在每天约200单的水平。星巴克的定价依旧处于咖啡市场的高端。
根据嘉世咨询的专业评估,星巴克在国内咖啡价格带中处于最高档位,但此次降价仅限于非咖饮品,咖啡类别未变,使得外界评价其降价行为“昙花一现”。星巴克管理层曾在2024年表态避免价格战,但此次降价显示出其无奈的转变。
星巴克面临的竞争压力可追溯至2017年瑞幸的崛起,导致星巴克的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60%下降至2025年的14%。瑞幸通过低价策略迅速赢得市场,反过来对星巴克造成重创。虽然降价可能带来短期客流增长,但星巴克是否能够在价格战中胜出仍存疑。
实际上,尽管星巴克的营收和盈利能力保持一定水平,但其高昂的门店运营成本使其在价格战中处于劣势。大店模式和优质服务导致其租金和人工成本高于竞争对手,这一点在其财报中也有体现。综合来看,此次降价更像是针对市场的试探,而非全面参战。
除了降价,星巴克还涉及出售业务的传闻,预计其中国区的估值在50至60亿美元之间。这一估值被认为合理,相关投资方看中的是其稳定的现金流和未来的战略可能性。市场看好星巴克仍处于增长的赛道,预计现磨咖啡市场在未来几年将保持强劲增长。
在未来,星巴克能否重新赢得中国市场、保持其地位,依赖于其在品牌定位、产品多样性和市场响应速度上的双向转变。此时,正处在关键谈判阶段的星巴克,不仅关乎品牌的未来发展,更将影响整个咖啡行业的走向和格局。
发布时间:
2025-07-08 09:54:15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