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中方宣布对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实施政府采购限制措施,影响到高端医疗器械,包括人工脏器、体外循环设备及高值耗材等品类。该政策适用于采购预算在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自2025年7月6日起生效。
线索:
此政策可能对产生医疗器械行业供需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那些依赖欧盟进口产品的企业会形成相应的市场压力。同时,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或将迎来发展机遇,因为国货的替代需求可能增长。而对于投资者而言,涉及医疗器械的ETF基金可能因预期需求变化而受到关注。
正文:
针对欧盟近期在医疗器械领域对中国产品的限制,中方对部分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实施了限制性措施。商务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这些措施只针对欧盟原产的医疗器械,涉及在政府采购中,特别是预算金额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在这些项目中,若需采购进口产品,需排除欧盟企业的参与,而非欧盟企业的相关进口产品占比不得超过合同总金额的50%。采购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只有在无法满足采购需求时才可获批。
高端医疗器械,尤其是人工脏器、体外循环设备及部分高值耗材,将受到显著影响。业内人士表示,血液制品的政府采购订单通常少于4500万元,因此影响较小。根据财政部的规定,自2025年7月6日起实施的这一措施,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对欧盟对中国同类产品限制的回应,并确保在华的欧资企业不受此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端医疗器械行业中,虽然欧洲企业如罗氏、西门子和飞利浦占有市场份额,但该政策实施后,可能鼓励本土厂商增加市场参与。而政策发布之后,医疗器械ETF基金表现波动,尤其在价格回调的情况下仍吸引了投资资金。
根据相关机构统计,2023年,中国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总额达1010.39亿元,其中MRI、CT等高端设备的进口占比接近45%。因而,本次政策的实施可能会促使国内市场向自主研发的产品倾斜,促进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发展,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发布时间:
2025-07-07 07:10:46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