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外科、内分泌、营养、中医等科室纷纷参与减重诊疗,部分医院开设7-8个减重门诊。国家政策推动公立医院设立体重管理门诊,门诊数量显著增加。减重市场尚处发育阶段,专业医生缺乏,医院运营面临挑战,成功模式需积极探索。
线索:
减重门诊数量增加,反映了健康管理需求的增长,可能会带来相关医疗服务和设备的投资机会。但由于市场尚未成熟,过度竞争和资源不均衡也可能引发盈利风险。医院需综合利用多学科协作,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方能在这一细分市场中获得成功。这为投资者提供了关注新兴医疗服务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机会。
正文:
近年来,随着减重潮的兴起,许多医院开设专门的减重门诊,涉及外科、内分泌、营养、中医等多个科室。在公立医院里,减重诊疗已转变为一项重要任务,不容忽视。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方案,各级医疗机构被鼓励设立体重管理门诊,致力于到2025年底实现全覆盖。
目前,各地医院积极响应,有数据显示,北京已有119家二级及以上医院和76个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此类服务,广州63家医院开设减重门诊,浙江249家医院也已展开此项业务。尽管这一服务的需求旺盛,但减重领域的发展仍存在无序情况,部分医院减重门诊仅登场却未能吸引患者。
虽然减重门诊投资成本较低,但医院实际上盈利有限,因为前来就诊的肥胖患者数量依然较少。一些医院因缺少专业减重医生,导致医疗质量差异,部分医生并未接受系统培训就加入减重门诊。尽管减重市场潜力巨大,但肥胖患者对于医疗干预的认知尚有待提升,医保报销政策也在制约患者就医意愿。
一些医院通过建立独立的减重科室或中心,来解决上述难题,从而提升门诊量和手术量。例如,成都三院与上海十院均显示出独立减重中心带来的显著提升,这要求医院从多学科协作出发形成规模效应。
在收入方面,外科及中医科相对受益,尤其外科因涉及外科手术、药物治疗与检查费用等,整体收入较高。而某些内科科室因缺乏相关盈利模式,反而面临亏损局面。医院对于营养科的运营需更有针对性,特别是在产品销售方面面临的政策障碍。
尽管减重领域竞争激烈,但通过建立中心化管理,会提高各科室的合作效率,推动减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医院逐渐意识到,真正做一项业务,需要的是团队协作与共同发展,而非单打独斗。通过建立系统的减重诊疗中心,医院可以更好地服务患者,争取在这一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发布时间:
2025-07-01 09:23:30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