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中国汽车出口量持续增长,2024年达到586万辆,蝉联全球第一;然而面临地方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等挑战,2023年出口增速放缓至7.9%。
线索:
中国汽车出海的“快慢之道”面临重新思考的必要,特别是在逐渐转向“品牌出海”的新阶段。车企需要建立对海外市场的深刻认知,摒弃短期利益思维,推动与当地产业的共赢共享。同时,要加强与当地供应链的合作,避免内部竞争与外部市场的矛盾。
正文:
中国汽车行业近年来表现亮眼,尤其是在汽车出口方面。自2021年起,中国汽车出口量呈现快速增长,2023年时,出口量达491万辆,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而在2024年,这一数字进一步上升至586万辆。然而,伴随快速发展,中国汽车出口却遭遇了诸多挑战,包括地方保护主义、贸易壁垒的加剧。欧盟已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美国加大对中国电动车及电池的出口关税,而俄罗斯和泰国也在不断收紧相关政策。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今年前五个月,中国汽车出口量达249万辆,同比增长7.9%,但相比往年,增速有所放缓。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汽车出海进入了深水区,面临需要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的转型。
为适应新形势,中国车企需要改变“速度优先”的战略,采用“种田者思维”,注重本土化经营,深耕市场。车企应谨慎决定进入新市场,切忌盲目扩张。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代表指出,出海的第一步是将产品卖到海外,第二步才是全链条的本土化,强调了对海外市场复杂性的认识。
中国车企在出海时,必须抛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实现共赢。例如,零跑与Stellantis合资成立“零跑国际”,利用当地渠道拓展市场。同时,车企也应做好“三个融合”:与当地需求融合、与时代潮流融合、与当地供应链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车企在全球化过程中应以“内卷外溢”为警惕,避免因短期利益产生恶性竞争。建立协调机制,促使在研发、采购、生产等层面的联合,可以增强整体竞争力。德系车企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他们在全球化中坚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原则,确保产品的安全及质量。
在未来,中国车企能否在出海过程中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对市场的敬畏及长期主义的坚持,以及对合规性的重视,这将决定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篇章。
发布时间:
2025-06-30 20:13:36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