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Cai财经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0.宏观 » 国内宏观

上海老龄化及养老服务体系发展

2025-05-27

数据:

上海老年人口比全国早2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577.62万,占常住人口的37.6%。

上海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自1980年代开始积极建设,并提出构建“9073”养老服务模式,正在推进这一模式的实施,以期在2025年前实现高品质养老服务的发展。

线索:

上海的养老体系已经初具规模,然而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失能老年人比例的上升,未来可能面临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专业性缺失等风险。值得关注的是“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政策的实施,它可能会提高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同时,技术的引入可以优化服务质量,但也需警惕相关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的瓶颈。

正文:

上海最近的数据显示,37.6%的常住人口年满60岁,老龄化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座城市自1979年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其他地区早了21年。这一现象不仅体现在人口比例上,还体现在社会对“老”的认知与应对策略上。

根据2017年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33.2%,并持续上升。在全国范围内,截至2023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1.1%。面对老龄化的挑战,上海转而关注自身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就开始全面建设公办养老机构。1992年,该市首次将老年服务项目纳入市政府的实事工程,之后持续20年将新增养老床位列入重要项目之中。到2005年,上海确立了90%为居家、7%为社区、3%为机构养老的服务框架,即“9073”养老模式,这一模式成为全国养老体系的基石。

上海在养老服务相关政策的发布上也相当活跃,自2004年以来发布了72份与养老相关的政策文件。其中包括《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和《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等,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尽管床位数量的增加已有显著进展,在2020年15.9万张增至2024年的17万张,但依旧面临优质床位供不应求的问题,特别是在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的日益增多的背景下,社会对长期照护的需求愈加迫切。

进一步的,养老服务中人力资源的短缺也显得尤为突出。多数照护老人者年龄偏大,然而其工作条件与待遇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为提升护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上海正在实施多项政策,从教育到职业发展路径进行了系统规划。

在技术方面,随着“智慧养老”的理念逐渐推广,上海正计划通过互联网、智能硬件等技术手段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如外骨骼设备等,可以在照护老人的同时减轻护理员的体力负担。

总之,上海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既应重视养老服务的数量增加,也要兼顾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利用技术创新来改善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发布时间:

2025-05-26 09:54:02

相关推荐

评论 ( 0 )

2.8 W

文章

37.2 W

点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