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中央财政促进高质量发展激励资金首次增加至500亿元,相比2024年的400亿元增长100亿元。
线索:
中央政府逐步实施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机制,以激励地方经济增长。资金被划入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中,使得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首次获得相关奖补。这一机制旨在调整地区间财务配置,促进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可能带来投资机会,也需注意对经济发展的逆向激励风险。
正文:
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近年来已超过10万亿元。其中,促进高质量发展激励资金的比重虽然较小,但其引导效应显著。中央财政去年安排了400亿元,今年增至500亿元,以激励地方经济增长,帮助地方政府扩大财政收入。
根据2025年预算,促进高质量发展激励资金被纳入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总规模超4000亿元。这部分资金主要支持地方的基本民生、工资和运转等。而北京、上海和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往并未获得此类补助,但在新的政策框架下,这些城市首次获得奖补,金额分别为23.5亿元、15.63亿元和7.97亿元。
财税专家指出,这一变化表明中央政府在逐步落实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此类资金作为中央政府的正向激励措施,旨在鼓励地方政府通过经济发展培养税源,提高财政收入的主动性和可持续性。
在中国财政体制中,地方政府往往面临收入不足的挑战,这需要转移支付来解决。因此,中央财政近年来的转移支付规模不断增加,以支持地方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然而,存在的逆向激励问题引起了专家的关注,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通常得到的转移支付越少,这使得地方政府缺乏发展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其中包括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2024年的国务院会议强调,要将激励资金向税收贡献和收入增长较快的地区倾斜,鼓励各地通过高质量发展增强税源。
2024年新设的400亿元促进高质量发展激励资金,体现了向收入增长较快省份的倾斜。而根据2025年预算报告,此项资金又再增加至500亿元。虽然这部分资金在总转移支付中的占比相对较小,但其引导效应显著,可控制不平衡的发展问题。
截至目前,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正在影响80个以上的项目,促进高质量发展激励资金被纳入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中,以此引导地方加速发展。根据财政部的具体数据显示,各省份在这一机制下的补助情况也在发生变化。
对于2024年获得的补助资金,北京、上海和深圳首次受益,这显示出政策的调整,更加注重经济活跃和财政收入高的城市。根据北京市的数据,2024年的公共预算收入超过6372亿元,呈现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长。
这一改革被看作是向普惠制的一步进展,旨在通过激励措施增强发达地区的财源,扩大财政收入。中央财政在继续推行的过程中,也加强了预算执行、绩效及监督的约束机制,以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
发布时间:
2025-04-15 20:06:56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