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过去一周,具身智能领域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部分公司获得数亿元融资,而有投资人如朱啸虎则持看空态度,认为行业太早期、商业化不清晰。专家普遍预计具身机器人成熟和大规模应用需要5-10年时间。尽管行业风险较高,部分基金仍投资于具身智能项目,但退场现象在增加,泡沫正在形成。
线索:
具身智能领域的分化现象可能带来投资机会和风险。投资人需关注行业的商业化路径及其发展阶段,谨慎选择短期内可能获利的项目。同时,要警惕泡沫的风险,避免因追逐热门而造成的投资失误。
正文:
过去一周,具身智能行业发生了显著的割裂现象,一些公司如它石智航和千寻智能等宣布获得数亿元的大额融资,而另一方面,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对该领域的看法则是“清仓式”看空。这一言论在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不同的反响。
业内很多观点反驳朱啸虎的看法,认为他不够长期主义,或者认为行业内的发展起伏常态化,然而,对于“商业化不清晰”的批评,似乎没有人给出强有力的反击。早在朱啸虎之前,就有类似关于具身智能行业看空的声音,其中提到的理由是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且商业化尚不明确。
在过去的活动中,内容创投者如真格基金的戴雨森曾强调,通用人形机器人仍未成熟,因此他们并未进行投资。李开复也同样抵制具身智能,指出尽管这个概念火热,但实现商用仍需时日。专家普遍认为具身智能大规模应用的时间窗口在5-10年之间,行业的早期阶段已成为共识,从而引发各大机构在投资时保持谨慎。
具身智能项目的不确定性使得在这方面的投资较少,很多基金尽量避免重注和持续投入。一些投资经理透露,他们的投资比例最多投两三家具身智能项目,仅仅为了分散风险。同时,随着行业的热火朝天,估值泡沫已开始显现,部分机构开始考虑套现离场。
尽管一些投资人反感朱啸虎“踩别人脚”的做法,但他们的内心也承认,这种担忧提醒他们关注具身智能的潜在风险。2022年底,特斯拉发布人形机器人“擎天柱”,激起了中国具身智能创业的新浪潮,预测到2035年该领域将达到万亿级市场规模。然而,行业的成长周期和不确定性极高。专家普遍认为,当前的具身机器人仍处于相对早期的发展阶段。
对于如何在高风险的新兴领域下注,一些投资机构倾向于低额分散投资,而不是重仓。然而,随之而来的估值提升以及商业化的瓶颈,也让投资者面临更多考验。
尽管市场投向转瞬即逝,但如今商业化路径仍不明确,许多公司正面临估值与收入不匹配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泡沫逐渐形成,不仅让投资人对市场动摇,也反映出技术和商业化未能同步发展的问题。
综上所述,具身智能行业吸引着巨大的投资,但投资者需关注行业的商业化进程和技术突破,谨慎权衡利弊,给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发布时间:
2025-04-03 09:00:00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