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Cai财经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9. 汽车 » 传统车企

德系汽车在中国市场销量大幅下滑

2025-02-18

数据:

德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显著下滑:

– 奔驰2024年销量198.34万辆,同比下滑3%

– 保时捷2024年累计交付31.07万辆,同比下降3%

– 大众2024年所有车型交付902.74万辆,同比下滑2.3%

– 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销售4.3万辆,同比大跌29%,北美市场取代中国市场成为最大单一市场。

– BBA(三大豪华品牌:奔驰、宝马、奥迪)混动车型市占率合计不足5%。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36%

– 过去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跌10.2%,而西欧和中东欧市场微跌0.7%和1.7%,北美市场上涨7.4%。

线索:

德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快速衰退反映出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失误与市场适应能力不足。德国车企面对的是一个技术更新换代迅速、消费者需求多变的市场,而他们依然固守过时的运营模式和理念。对投资者而言,这为本土新能源车企,如比亚迪、蔚来等带来了机会,因为它们在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理解和消费者使用场景的适配方面表现更佳。风险方面,德系车企可能会采取价格战等方式回击,但长期来看,若无法在智能化及电动化上取得实质突破,其市场份额将持续下降。

正文:

德国车企未曾料到,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冲击已经使其难以立足。最近,奔驰宣布2024年销售197.34万辆车,同比下滑3%,主要因受到中国及欧洲市场的影响。保时捷同样受到重创,全年交付31.07万辆,同比下降3%,在其五大战略市场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市场均遭遇下滑。而大众的表现更是糟糕,2024年所有车型交付达902.74万辆,同比减少2.3%。

曾经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的德系车,如今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中,德系品牌像是被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压得喘不过气来。大众CEO公开承认,来自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让他们倍感压力,德系车的局面很可能重演诺基亚的失败故事:曾经冷嘲热讽的特斯拉和蔚来,如今正引领新能源汽车变革。

在中国市场,德系品牌的销量实际上以年均10.2%的速度下滑,而其它地区如北美则有着7.4%的上涨。这种明显的差异尤其体现在保时捷的表现上,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下降逾29%,现已降为北美市场的次要角色。

更让人担忧的是,BBA的纯电车型市场占有率不足5%。与此相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原本集中在15万左右,如今国产车已开始逐渐依靠技术领跑,形成高达30万、40万的定价,甚至对传统豪华车市场形成了冲击。

德系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明显的例证是其电动车的销售情况惨不忍睹。各品牌车型如大众ID.7,宝马i3及奔驰EQE等都在降价促销,但即使如此,仍旧无人问津。而在消费者的购车标准中,德系车的优势正变得越发微弱,更显落后。

稍早前的1984年,大众在中国成立了合资公司,开启了德系车在华发展的历程。彼时,桑塔纳和捷达为无数家庭开启了轿车时代,德系车如同长久以来的王者。然而,如今的问题在于,德系品牌的战略失误使他们未能顺应电动化趋势,造成当前的窘境。

德系车的电动化之路可谓步履维艰,面对竞争对手技术领先,它们的发展显得乏力。在电实现化过程中,德系品牌的车机系统频频遭受批评,与中国汽车厂商相较,德系车显得难以适应消费者的期望。

与此同时,德国车企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显得相形见绌。年轻消费者的购车标准不断抬高,德系车企步伐却显得缓慢、保守,仍不愿完全放弃传统燃油车的获利模式。庞大的利润让大众集团等企业难以抽身,反而使其在电动化转型之路上疲于奔命。

最后,德系车的沉沦不仅仅是因为技术追赶的失败,更在于思想上的保守及市场适应力的缺失。面对时代的变革,只有适应新的汽车生态环境与消费者需求,重新定义其市场战略,才能突破当前困境。否则,历史或许将记下一个教训:发明者被自己发明的车轮碾过。

发布时间:

2025-02-17 07:38:41

相关推荐

评论 ( 0 )

2.4 W

文章

15.5 W

点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