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在2024年底由“稳健”转向“适度宽松”,预计2025年将继续降息和降准。中美利差扩大至3%,人民币汇率贬破7.3,并面临进一步贬值压力。央行为保卫人民币汇率暂停国债买入,显示流动性趋紧。分析人士预计央行的降息幅度可达40bp,经济将持续回升,面临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利率空间和外部经济波动。
线索:
央行的政策变动对投资者意味着,市场流动性会继续受到密切监控,潜在降息将影响各类资产配置,特别是债券市场的表现。同时,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可能导致部分资本外流风险扩大。投资者应关注货币政策的实时风向,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对人民币的影响,做好风险管理与资产配置。
正文:
自2024年底起,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变为“适度宽松”,伴随春节临近,市场对央行宽松的期待增强。然而,截至2025年1月23日,降准降息并未落实,央行反而在国内外市场抽紧人民币流动性,表现出流动性趋紧的迹象。
在2024年12月23日至2025年1月10日期间,央行连续三周实施净回笼货币,导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交易员们反映,非银行机构的隔夜资金成本一度高达20%以上,部分机构迫于流动压力出售债券以偿还隔夜借款。在离岸市场,人民币香港同业拆借利率一度触及8.1%,央行也通过发行600亿元的央行票据来进一步收紧流动性。
1月10日,央行暂停国债买入操作,部分分析认为这是为了调控人民币汇率,避免中美利差倒挂和资本外流。随着美方对中国等国加征关税的消息,人民币汇率面临贬值压力,至2月3日贬破7.36。在此情况下,央行副行长宣昌能表示,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持流动性充裕,并应对汇率超调风险。
央行持续施加的货币政策反映出中国经济的逆周期调节努力,预计在2025年将会有进一步的降息,市场普遍预期降息将超过30基点,降准幅度在50至100基点之间。
在信贷环境方面,商业银行的贷款和存款市场也显现出紧张状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普遍降低存款利率。央行的数据显示,2024年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均有所减少,反映出市场对信贷的需求不足,导致信贷从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
总的来看,2025年面对稳定人民币汇率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平衡,央行将在宽货币与稳汇率之间灵活调整货币政策,力求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发布时间:
2025-02-06 10:20:27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