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全球海外火锅店数量已达13.4万家,市场规模达289亿美元,占国际中式餐饮市场份额11.1%。
线索:
火锅因其强烈的社交属性和易于标准化的特点,使得其在全球市场上的接受度和拓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中餐品类。中餐企业在出海过程中虽面临文化、法律及市场偏好的挑战,但也因政策利好、文化认同感以及数字经济的推动,迎来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机遇。
正文:
火锅被视为冬天美食的代表,尤其在春节期间,它成为亲朋好友聚会的中心,带来丰富的社交氛围。火锅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体现了温馨和包容。在全球化日趋加深的今天,各地火锅风味不断融合,进入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家庭。
根据Frost & Sullivan的统计,截止2023年,全球的海外火锅店达到了13.4万家,市场规模为289亿美元,占到国际中式餐饮的11.1%。这一数据表明,中国火锅正加速进入世界餐桌。
火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相关文献记载了铜锅的初步使用。根据文物分析,火锅在中国的历史已有超过1700年。公元1338年,火锅首次传入日本并演变为“寿喜烧”。在19世纪,随着美国金矿的开发,大量华工移居至美西,并用当地食材制作出类似火锅的“炒杂碎”。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餐企业的定点出海,火锅开始在海外扩展。1995年,重庆小天鹅火锅在美国开设了首家海外门店,自此以后,火锅品牌如海底捞、小龙坎等陆续在全球开设分店,致使火锅在海外迅速崛起。
火锅的社交特点,让其成为参与者之间的纽带,特别是在北欧国家,火锅的热情也成功吸引了当地人的关注。比如在瑞典的火锅店,特意为当地人调整菜品与锅底,以适应他们的饮食习惯并引领美食新风潮。
火锅的成功,离不开其易于标准化的链条,不同于复杂的中餐,火锅配方和材料能够统一配送和生产,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与风险。
截至2022年,火锅的连锁化率已达到21%,在中餐类中处于领先地位。获得普遍接受的东南亚市场,成为了火锅企业出海的首选之地,同时也因当地文化认同感帮助企业顺利融入。
海底捞等品牌不断拓展,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欧美各国均表现出良好的市场适应性。小龙坎针对不同地区口味灵活调整菜品,如在泰国推出清凉饮品,以此提高消费体验。
随着中国文化的海外认同感提高,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中餐出海正迎来良好机遇。政府引导与庞大的华侨华人消费群体,使得海内外中餐馆的数量不断增加。
然而,企业出海仍需克服法律与文化障碍,如食品安全标准的差异、高标准的本土化服务等都给经营带来了挑战。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火锅将在全球餐饮市场中继续沸腾,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经济价值。
发布时间:
2025-02-05 09:53:10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