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国零售业景气度持续扩张,各细分业态均表现良好,线下销售强劲,预期向好。
1. 中国零售业景气指数4月为50.4%,连续一年扩张。 2. 商品经营、租赁经营、电商经营指数均上升。 3. 线下商品销售持续恢复,租赁经营扩张,企业盈利预期好转。
1. 中国零售业景气指数4月为50.4%,连续一年扩张。 2. 商品经营、租赁经营、电商经营指数均上升。 3. 线下商品销售持续恢复,租赁经营扩张,企业盈利预期好转。
1. 1-2月规模以上轻工企业营收增幅为4.1% 2. 轻工业增加值增速达6.7%,高于去年末4.9个百分点 3. 轻工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为5.2%,出口额增幅为17.4%
1. 新增国内旅游出游人次:1.19亿 2. 国内游客出游花费:539.5亿元 3. 节令旅游项目激活消费:赏花+民宿、美食、旅拍 4. 小而美目的地标签化:甘肃天水、福建泉州 5. 传统节日结合非遗文化消费:马面裙、汉服约拍、角色扮演 6. 节令文化把握机遇:延长季节性消费链条
1. 清明节假期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11.5%,达到1.19亿。 2. "民俗文化"和"赏花踏春"成为假日出游的热门主题,红色旅游和非遗体验等活动烘托节日氛围。 3. 自驾、骑行、徒步等出游方式受青睐,短途游、周边游、本地游受到游客欢迎。 4. 入出境旅游人数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日、泰、韩等成为出境游热门目的地。 5. "春日经济"带动文旅消费,研学活动和"新中式"旅行受到追捧。 6. 数字技术赋能文旅消费,数字戏剧演出打破空间界限,共享文化盛宴。
1. 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0.4%。 2. 绿色有机食品、服装、家电、通讯器材等销售额同比增长均超过10%。 3. 全国示范步行街客流量和销售额同比增长均超过50%。 4. 春笋和香椿的运输量同比增长六成以上。 5. 北京清明假期重点监测的餐饮企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3.4%。 6. 全国本地生活服务日均消费规模同比增长39%。 7. 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1%。
1. 到家服务已支撑起万亿级规模的市场。 2. 生活服务日益专业化、细分化,新服务内容和场景不断涌现。 3. 下沉市场成为生活服务增长的“新引擎”,需求被激活。 4. 数字化、标准化推动生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1. 6家大型国有银行普惠信贷余额均增长显著,其中工行为2.2万亿元,农行为3.5万亿元,建行为3.04万亿元。 2. 中信银行普惠贷款余额达5450.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22%。 3. 光大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791.33亿元,比2022年末增长24.18%。 4. 2023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9.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27%。 5. 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2.59万亿元,同比增长20.34%。
1. 2020年以来,中国的二手商品交易市场规模已达万亿元体量,预计到2025年突破3万亿元。 2. 2022年,我国二手电商交易规模达4802亿元,用户规模为2.63亿人。 3. 青年群体在二手经济表现更为活跃,趋于理性消费,追求个性化消费。 4. 二手交易能够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推动消费端减碳,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5. 2023财年,用户通过闲鱼参与闲置交易,全年累计减碳超300万吨。 6.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拓宽闲置资源共享利用和二手交易渠道”。 7. “电诉宝”案例显示,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网络欺诈是二手电商遭投诉的主要问题。 8. 刘锐建议,可通过设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质检与定价标准等方式,促进二手商品在定价、交易、售后等全流程更加规范。
1. 截至2023年末,银行机构通过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累计发放贷款23.4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5.3万亿元。 2.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以推进平台建设为契机,完善数据权属、安全等基础制度。 3. 《实施方案》提出加大平台建设统筹力度,建立健全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 4. 为保障信息安全,《实施方案》提出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切实保障数据安全。 5. 《实施方案》提出明确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范围,提升共享质效。 6. 《实施方案》提出要因地制宜开展“信易贷”专项产品试点,加强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应用。 7. 《实施方案》提出拓展提升平台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政策找人”机制,推动金融便民惠企政策直达中小微企业。
1.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人形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技术进步。 2. 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结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应用于自动驾驶、工业制造等领域。 3. 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和AI大模型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形机器人识别、交互和决策能力的飞跃。 4. 人形机器人展现出无限可能,在航空航天、抗震救灾等领域应用广泛,有望替代人类从事危险作业。 5. 人形机器人安全和伦理问题引发关注,需要制定完善的规范和标准,确保其健康发展。 6.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需要在教育领域注重其发展。 7. 人工智能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需平衡创新与风险,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负面影响。 8. 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年轻人应关注其动态,为自身发展开拓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