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2024年夏秋航季航班总量超62万班次,通航点增至245个,航线数量988条,日均航班量近3000班次。
1. 南航2024年夏秋航季计划执行航班总量超62万班次,通航点增至245个。 2. 换季后,南航计划执行航线数量988条,日均航班量近3000班次。 3. 国内方面,南航计划执行约800条航线,覆盖国内近171个城市,新增广州至青岛、宁波航线。 4. 国际及地区方面,南航计划执飞188条航线,新增广州至伦敦盖特维克、多哈等多条航线。
1. 南航2024年夏秋航季计划执行航班总量超62万班次,通航点增至245个。 2. 换季后,南航计划执行航线数量988条,日均航班量近3000班次。 3. 国内方面,南航计划执行约800条航线,覆盖国内近171个城市,新增广州至青岛、宁波航线。 4. 国际及地区方面,南航计划执飞188条航线,新增广州至伦敦盖特维克、多哈等多条航线。
1. 浙江省市场经营主体达1040万户。 2. 浙江省2023年GDP为82553亿元人民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3.15%。 3. 浙江省2023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4997元和40311元,城乡收入倍差缩小至1.86。 4. 浙江省2023年进出口总额达4.9万亿元,其中出口额为3.57万亿元,占全国份额15%。
1. 中国人民银行已与29个国家签署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约4万亿人民币。 2. 双边货币互换促进了跨境贸易和投资,是全球金融安全网的补充。 3. 亚洲双边货币互换合作不断加深,东盟与中日韩(10+3)的双边货币互换规模已超3800亿美元。
1. 中国货物贸易出口竞争力优势明显,对其他亚太经济体的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2. 中国仍然保持亚洲中间品贸易的主导地位,取代中国主导地位的难度较大。 3. 2022年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相互依存度保持高位,中国和东盟的货物贸易中心地位保持稳定,区域价值链向东盟和印度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4. 人工智能需要政策协调,各国要建立有道德、负责任的统一标准,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提前做好准备。 5. RCEP作为目前全球最大自贸区,不断释放制度红利,助推区域内贸易投资蓬勃发展。 6. 未来RCEP需要进一步拓宽议题、扩大开放范围和深度,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量。
1. 到2027年,我国通用航空装备供给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 2. 到2027年,我国将基本建立现代化通用航空基础支撑体系,初步形成高效融合产业生态。 3. 到2027年,我国通用航空公共服务装备体系将基本完善。 4. 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将在城市空运、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实现商业应用。
1.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将于4月回国。 2. “雪龙2”号、“雪龙”号分别停靠香港、青岛向公众开放。 3. 6月下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 4. 7月,北极黄河站建站20周年。 5. 11月,对极地考察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进行表彰。
1. 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3454亿元 2. 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已累计保障:2134万户次,7918亿元 3. 巨灾保险保障体系主要投保率较低的地区:广大农村地区 4. 新扩展的巨灾保险责任:台风、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 5. 巨灾保险基本保险金额提高至:城镇居民住宅每户10万元,农村居民住宅每户4万元 6. 全国首个综合性巨灾保险落地时间:2024年2月29日 7. 综合性巨灾保险的保障总金额:20亿元 8. 综合性巨灾保险的覆盖范围:河北省2635万户,7400多万群众 9. 巨灾保险保障体系的构建目标:保基础保民生、高普惠广覆盖 10. 巨灾保险保障体系的三层架构:基础层、扩展层、补充层
1. 家电以旧换新受到了消费者欢迎,相关方案提出 2027 年废旧家电回收量增长 30%。 2. 2023 年中国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超 30 亿台,家电消费已进入“增量和存量并重时代”,消费者倾向于更新产品。 3. 以旧换新的潜力显著,以旧换新能释放潜在需求,促进节能降碳,减少安全隐患。 4. 完善旧家电逆向物流体系,制定相关标准,加强要素保障,加大宣传推广,提高以旧换新消费吸引力。 5.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82.5%,推动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是今年促消费工作的重点,将持续释放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
1. 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人,使用率98.3%。 2. 2023年网络视听行业市场规模突破万亿,达11524.81亿元。 3. 全网短视频账号总数达15.5亿个,职业主播数量达到1508万人。 4. 经常观看微短剧用户占比达39.9%。 5. 近两年农村网络视听用户增量主要来自农村,增速远高于城镇用户。
1. 农业用水潜力大,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可大大减少用水。 2. 高校可实施合同节水,更新管网,采用新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 3. 树立节水意识,从日常生活做起,营造全民节水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