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联手加大农资打假力度,确保民生领域农资质量安全。
1. 农业农村部派出10个调研指导组开展农资打假工作调研。 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化肥产品纳入民生领域“铁拳”专项执法行动。 3. 公安部部署深入开展重点地区农资打假行动。 4. 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开展“检护质量安全2024”专项行动。 5. 最高人民法院加大审判力度,依法从严惩处。 6.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指导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企业进一步健全完善农资质量管理制度。
1. 农业农村部派出10个调研指导组开展农资打假工作调研。 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化肥产品纳入民生领域“铁拳”专项执法行动。 3. 公安部部署深入开展重点地区农资打假行动。 4. 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开展“检护质量安全2024”专项行动。 5. 最高人民法院加大审判力度,依法从严惩处。 6.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指导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企业进一步健全完善农资质量管理制度。
1. 武汉科创中心获批建设时间:2022年4月 2.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武汉科技集群排名:第13位 3.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协同创新项目申报发展资金额度:100万元至200万元
1. 中国制造“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超万亿元。 2. 化工新材料产业支撑“新三样”走俏海外,提供关键材料。 3. 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近五年平均增速超20%。 4. 化工新材料产业下游应用拓展,自给率超70%。 5. 化工新材料行业在高端化、差异化研发制造方面仍有不足。 6.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国际化水平,拓展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空间。
1. 截至2023年10月,我国已建立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5个重点平台,涵盖金属、高分子、陶瓷等材料。 2. 截至2023年10月,我国新材料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万家,“小巨人”企业1972家,单项冠军企业248家。 3. 前沿材料如超材料、钙钛矿材料等具有产业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技术特征,是新增长引擎。
1. 2022年元旦假期,哈尔滨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59亿元。 2. 自北京冬奥会后,滑雪运动逐渐大众化,消费者滑雪装备及玩法不断进阶。 3. 2024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3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98.6%。 4. 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利用XR技术打造数字旅游新体验。 5. 宁夏在线消费持续火爆,新模式改变消费习惯,使消费更加便捷高效、更具个性化。 6. 中国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展现给阿拉伯国家民众,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增加文化消费。
1. 中国2023年GDP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 2.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3.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能包括科技自立自强、数智技术融合、节能降耗。 4. 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关系,包括科技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
1. 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文旅园推广光伏发电、以电代柴,大幅减少碳排放。 2. 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族乡利用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可持续发展。 3. 推广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4. 贵阳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升级公交车,开通“品质公交”和“微循环线路”,满足居民出行需求。 5. “碳普惠”生态旨在引导公众参与节能减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6. 绿色科技创新和推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校应积极推动绿色科技创新。
1. 2023年我国CPI涨幅预期目标为3%左右,保持温和水平。 2. 我国实施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高通胀形成鲜明对比。 3.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我国核心CPI上涨0.7%,服务价格上涨1.0%,表明价格下降并非普遍全面。 4. 价格水平是货币政策的重要调控目标,旨在统筹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 5. 当前物价低位运行反映了需求不足和社会预期偏弱,需要通过激发消费潜能和扩大有效投资等措施加以解决。 6. 随着经济运行好转和基数效应减弱,我国物价水平有望温和回升,回归常态。 7.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具备产业体系完备、市场空间大等优势,有能力保持物价平稳运行。
1.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同为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 2. 建立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和要素资源畅通流动。 3. 政府各项权力需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为市场有效运行扫清障碍。 4.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总体上都呈现“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 5.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显著成效。 6. 地方税权合理配置,提升地方政府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能力。 7. 从便民办税、政策精准推送、征纳有效互动等方面推动税收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1.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 2. 专家建议,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应推动货币、财政、产业等政策协同,推动科技赋能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可得性。 3.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更加健全,金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力度加大,金融机构持续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精准性有效性。 4. 普惠金融发展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降低小微企业进入金融市场获取服务门槛,金融机构积极加强数字化建设,强化大数据分析,为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5. 要创新思维,运用新技术手段,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